本文作者:KTV免费预定

黎巴嫩化是什么意思(黎巴嫩的意思)

KTV免费预定 2022年11月23日 17:15:08 23
黎巴嫩化是什么意思(黎巴嫩的意思)摘要: 本文目录一览:1、当年黎巴嫩爆发的“腓尼基主义”思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本文目录一览:

当年黎巴嫩爆发的“腓尼基主义”思潮,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黎巴嫩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是阿拉伯帝国或者奥斯曼帝国的领土黎巴嫩化是什么意思,后来黎巴嫩人民赶走黎巴嫩化是什么意思了土耳其的统治者黎巴嫩化是什么意思,实现了自治,但是很快黎巴嫩又称为英法争霸的战场,土耳其也插了一脚,好不容易这些国家解除了对了黎巴嫩的控制,美国又来了,后来在全世界的舆论压力下撤军。在这种背景下,黎巴嫩迫切需要一种可以团结国内各种力量,使之区别于其他阿拉伯国家的思想,于是就诞生了强调黎巴嫩民族独特性的“腓尼基主义“。

“腓尼基主义“的内涵是将黎巴嫩人与古代的腓尼基人建立联系,强调黎巴嫩人是腓尼基人的后代而非阿拉伯人,黎巴嫩的语言和文化不受阿拉伯影响,以此将黎巴嫩与周围的阿拉伯国家分开,突出黎巴嫩的独特性。这种思想是”泛阿拉伯主义“的对立面,强调单个国家的独特性。

而黎巴嫩独特的国内环境也给“腓尼基主义“思想的传播提供了土壤。与其他阿拉伯国家不同,黎巴嫩国内有着为数不少的基督徒,差不多与伊斯兰五五开,这些基督徒组成了”马龙派“,与伊斯兰的”逊尼派“针锋相对。

面临尖锐的宗教矛盾,黎巴嫩试图将自己独特化,淡化阿拉伯的影响,超越宗教来团结国民。”腓尼基主义“提倡的正是这种独特性,它不关乎宗教,而是从民族的角度阐释黎巴嫩人的一致性,试图通过增加民族认同感来统一两个教派的信徒。

于是在黎巴嫩,曾短暂地掀起“腓尼基思潮“,但很快就被”泛阿拉伯主义“取代。毕竟在中东,还是伊斯兰教势力更大,并且面对西方国家的逼压,原本分散的各阿拉伯国家逐渐产生了抱团的念头,所以支持建立统一的阿拉伯政权的”泛阿拉伯化“有着更大的市场。

”腓尼基主义“已然消退,黎巴嫩国内宗教问题却始终没有得到解决,过去两次因为宗教爆发内战,(当然有很多政治原因)现在虽然各宗教和平相处,但还是隐患重重,日渐兴起的”泛阿拉伯主义“更是给黎巴嫩的未来增加了不确定性。

黎巴嫩是哪个国家

黎巴嫩是黎巴嫩共和国,简称黎巴嫩。位于亚洲西南部地中海东岸,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接壤,南部与以色列(边界未划定)为邻,西濒地中海,习惯上称为中东国家。

黎巴嫩是中东地区最西化的国家之一,这与它和基督教有着十分密切的历史有关,境内更有人类最早一批城市与世界遗产,这些文明古迹最古老的具有长达5000多年的历史,因而在旅游业中相当著名,主要经济来源就是银行业和旅游业,二者占据黎巴嫩GDP的65%。

黎巴嫩民俗文化

阿拉伯语是母语和官方语言。阿拉伯语在阿拉伯各国均有标准语和方言之分,黎巴嫩方言同叙利亚、约旦方言比较接近。通用法语、英语。

黎巴嫩人们普遍主张早婚,黎巴嫩允许近亲婚姻,此俗盛行至今。传统的婚礼长达7天。在巴加,人们举行婚礼时,为了将欢乐送遍全区,往往鸣枪助兴。商务活动要约会,但黎巴嫩人不太注重准时。饭后是谈公事的合适时机,鲜花和糖果是比较好的礼物,不要送酒和香烟。

黎巴嫩人的文化

由于黎巴嫩历史上曾被腓尼基、古罗马、拜占庭、拉丁帝国、阿拉伯帝国统治过黎巴嫩化是什么意思,因此黎巴嫩人文化极为多样性黎巴嫩化是什么意思,宗教也是错综复杂。黎巴嫩各地既有宏伟黎巴嫩化是什么意思的清真寺,也有基督教堂。

黎巴嫩人有很多奇特黎巴嫩化是什么意思的婚俗,有一种叫做当面灌水。男方到女方家中相亲,姑娘要当着男方父母黎巴嫩化是什么意思的面往水壶中灌水,灌水时必须小心翼翼,避免把水灌到壶外。如果男方父母感到满意,再替儿子求婚。

谁知道黎巴嫩的

国名:黎巴嫩共和国 (The Republic of Lebanon)

独立日:11月22日(1943年)

国庆日: 11月22日(1943年)

国旗:呈长方形,长与宽之比为3:2。中间为白色长方形,占旗面黎巴嫩化是什么意思的一半;上下为两个红色长方形。旗地中间是一棵绿色黎巴嫩雪松,它在《圣经》上被称为植物之王。白色象征和平,红色象征自我牺牲精神;雪松被誉为黎巴嫩黎巴嫩化是什么意思的国树,代表坚韧不拔黎巴嫩化是什么意思的斗争精神和人民的力量,还象征纯洁和永生。

国徽:呈盾形。盾面上为斜置的国旗图案,周围有白色绶带,底部的白色饰带上分别用阿拉伯文和法文写着“黎巴嫩共和国”。

国树:雪松

自然地理:面积10452平方公里。位于西亚南部地中海东岸。东部和北部与叙利亚交界,南部与巴勒斯坦为邻,西濒地中海。海岸线长220公里。

流光溢彩的贝鲁特

全境按地形可分为沿海平原;沿海平原东侧的黎巴嫩山地;黎巴嫩山东侧的贝卡谷地和东部的安提黎巴嫩山。黎巴嫩山纵贯全境,库尔内特—萨乌达山海拔3083米,为黎最高峰。河流众多,向西注入地中海。利塔尼河为全国最长河流。黎巴嫩属热带地中海型气侯。

国家政要:总统米歇尔·苏莱曼 (Michel Suleiman) ,2008年5月当选;总理福阿德·西尼乌拉( Fouad Siniora ),2005年6月任职。

人口: 393万(2007年)。绝大多数是阿拉伯人,还有亚美尼亚人、土耳其人、希腊人等。阿拉伯语为国语,通用法语和英语。居民约54%信奉伊斯兰教,主要是什叶派、逊尼派和德鲁兹派;46%信奉基督教,主要有马龙派、希腊东正教、罗马天主教和亚美尼亚东正教等。

首都: 贝鲁特 (Beirut),人口约180万(2004年),7月平均最高气温32℃,1月平均最低气温11℃。

简史:公元前3000年来自阿拉伯半岛的迦南人最早在该地区定居。公元前2000年为腓尼基的一部分,

渔民在贝鲁特附近的海边打渔

以后相继受埃及、亚述、巴比伦、波斯和罗马等统治。16世纪成为奥斯曼帝国一部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英法侵入黎巴嫩,1920年沦为法国委任统治地。 1941年11月26日法国宣布结束对黎的委任统治,1943年11月22日获得独立,成立黎巴嫩共和国,1946年12月,法军全部撤离后,黎巴嫩获得全部自主权。 历史上的黎以冲突

政治:黎巴嫩宪法规定,总统由议会选举产生,任期6年,不得连选连任。1995年10月19日,议会对宪法第49条进行修改,规定“现总统在特殊情况下可延任3年,但只准延任一次”。黎宪法规定立法权属议会、执行权属总统。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