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TV免费预定

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工业管理体质)

KTV免费预定 2022年11月05日 09:16:20 47
赫鲁晓夫改革(赫鲁晓夫改革工业管理体质)摘要: 本文目录一览:1、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是什么?2、...

本文目录一览: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是什么?

政治方面:

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农业方面:

取消这种义务交售制,改为农产品采购制;开垦荒地,改革集体农庄,种植玉米运动。

工业方面:

改进工业和建筑业的管理组织。

赫鲁晓夫,执政时期,都进行了哪些改革?

斯大林去世之后,经过清除贝利亚等党内斗争,最初由马林科夫担任部长会议主席,赫鲁晓夫主要负责党的有关工作。马林科夫执政时间非常短暂,只持续到了1955年2月,就被迫辞职。

在执政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的主要成就在于:对外发出了缓和的信号,试图放弃与西方的僵硬对抗,苏联的报纸上开始出现"缓和"一词;对内试图推行经济的均衡发展,改变以重工业和军火工业为主的发展模式,加大了对轻工业的投入,并主张发展农业。但是由于他执政时间过短,所有的举措都没能开花结果。

马林科夫之后,赫鲁晓夫执掌了苏联政权。赫鲁晓夫执政时期,其政策的特征可以简单概括为"对外思和,对内图变",而变就是改革。改革本来是顺应苏联形势的事情,是大势所趋的举措,然而赫鲁晓夫改革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具有随意性的特征,因此很多的改革措施不但没有取得应有的成就,反而使得苏联在某些层面陷入了混乱状态。

政治领域的改革,开始于1956年2月召开的苏联共产党第二十次代表大会,这次会议的召开时间是2月14日—25日,按照惯例,赫鲁晓夫在会上代表苏共中央做了总结工作报告,这是会议的正常议程。但是,如今人们提到苏共二十大,马上联想到的就是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

2月24日晚上,与会代表们突然接到临时通知,要在半夜召开一次代表会议,这次会议上,赫鲁晓夫做了长达4个半小时的《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报告,虽然已经是深夜,报告时间极为漫长,但是代表们没有丝毫的困倦之意,因为报告中所揭露出来的一切都太让人震惊了。

该报告以大量的实例为基础,批判了斯大林在大清洗期间所犯下的错误和罪行,同时指出斯大林对于卫国战争前几个月的失利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报告认为,问题的根源在于斯大林个人的不良品质,以及因此而引发的对斯大林自己的个人崇拜。

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在国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虽然对于斯大林的批判有其合理性,但是由于未能合理安排和规划,给国内外带来了一定的混乱,随后,在东欧出现了波兰和匈牙利事件,在西欧则给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带来了很大的冲击。赫鲁晓夫在政治领域比较成功的改革是平反冤狱和加强法制,这主要是针对大清洗运动而展开的。大清洗中制造的冤案大部分被平反,到1957年,苏联有800万政治犯获得了自由,这是赫鲁晓夫一项很大的功绩。

赫鲁晓夫去世的时候,前来给他送行的主要是这个群体。同时,为了防止大清洗式的悲剧重演,苏联还缩小了保安机关的权力,成立了国家安全委员会(著名的克格勃),这样内务部就只能负责内务问题,不再涉及国家安全问题,而内务部以前制造的冤假错案都是打着维护国家安全的名义来进行的。同时,苏联还颁布了一系列法律文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法律体系。

在政治领域,赫鲁晓夫还恢复了党代会定期召开的制度。在斯大林时期,从1939年到1952年期间,苏联没有召开过党代会,虽然期间有战争的干扰,但是战后很长一段时间也没有召开党代会,该举措主要是针对这一现象而出台的。

赫鲁晓夫还扩大了苏维埃的权限,确立了领导干部的定期更新制度,值得指出的是,这一干部定期更新制度在苏联可谓是昙花一现,很快勃列日涅夫就把这一制度废除了。

赫鲁晓夫的改革也波及经济领域。赫鲁晓夫自称为农业专家,在农业方面的举措颇多,其中比较好的层面在于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取消义务交售制和集体农庄给予拖拉机站的实物报酬制;同时,放松了对个人经营副业的限制,人民生活有所好转。

是时至今日,人们想到的赫鲁晓夫的农业改革措施,可能主要是两个比较有争议的运动。其一,是大规模的垦荒运动,赫鲁晓夫有一句很经典的话:在地图上用小小的手指头就能够覆盖住的荷兰,不仅农产品能够自给自足,而且我们还得购买他们的产品,难道我们不应该感到耻辱吗?他决定充分发挥苏联国土面积庞大的优势,通过扩大耕地面积解决农业粮食产量不足的问题。

于是,赫鲁晓夫一声令下,投入67亿卢布,号召几十万的青壮年来到中亚、西伯利亚、伏尔加河和北高加索等地,除去草地和森林,把其变成可耕地,大规模的垦荒运动开始了。垦荒运动最初成效显著,开垦出大约4000万公顷的土地,大约占到全苏联耕地面积的1/5,农业产量上升,垦荒区年度收获的谷物达到了5850万吨,占到了苏联粮食总产量的2/5。

但这完全是粗放式经营的结果。几年之后,垦荒运动的负面效应暴露出来。由于没有进行生态的考察和论证,垦荒地区出现了风沙侵蚀,出现了黑风暴,很多耕地无法继续使用,农业再度陷入困境。其二是大规模种植玉米。如果说垦荒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那么种植玉米则是为了解决畜牧业问题。据说,赫鲁晓夫之所以选择了玉米,一是他曾经咨询过某位农业专家,什么作物能够不特别依赖于良好的环境就会拥有很高的产量,那位农业专家的回答就是玉米。

另一个原因是借鉴美国的经验,美国的畜牧业非常发达,而玉米是最主要的饲料。在1959年访问美国期间,赫鲁晓夫还特意参观美国种植玉米的农场,学习经验。在这种背景下,赫鲁晓夫要求全国大规模种植玉米,但是,苏联有些地区的地理条件并不适合种植玉米,几乎颗粒无收,不但不能解决畜牧业问题,甚至连人的口粮都成了问题,再度强化了农业困境。

如果说垦荒运动还有所收获,那么玉米运动则是彻底失败,以至于当时的人们给赫鲁晓夫起了一个外号"谷谷鲁沙"(翻译过来,就是玉米棒子的意思)。苏联企业的一个很大的弊端,就在于政企不分,而在赫鲁晓夫看来,这是由于干部们不懂业务造成的,于是赫鲁晓夫决定进一步强化管理。在工业领域,赫鲁晓夫把政企不分的弊端发展到了极致状态。

1957年,苏联设置了105个经济行政区,对企业进行专门管理,导致国民经济运行混乱。后来又合并为47个。而且,为了强化业务管理,赫鲁晓夫还在地方层面成立了工业党和农业党两个党组织。地方管理、经济行政区管理、工业党管理,企业的权力不但没有扩大,反而处于不断缩小的状态。而且政出多门,难以协调一致,企业乱成一团,工业改革没有成效。

赫鲁晓夫还进行了教育领域的改革,把10年的一贯制教育改为11年的综合技术教育模式,多出来的一年时间主要是为了劳动,让孩子们掌握一门劳动技能。为此,要求每个学校都与附近的工厂或者集体农庄挂钩,每个星期学校里面的孩子们都要去进行劳动学习,靠近集体农庄的,就去学习开拖拉机等技能;靠近纺织厂,就去学习如何操纵纺织机器等等。

该项举措同样引起诸多不满,工人和农民们抱怨,耽误自己的工作;家长们抱怨,难道家附近的农庄和工厂就是孩子们的就业方向,但是赫鲁晓夫仍然通过强制手段把其推行下去。

总体而言,赫鲁晓夫时期的改革不仅层次浅,而且非常盲目,非常随意,没有经过严密的论证,这也是其改革虽然顺应潮流,但是改革没有成效的重要原因。如何评价赫鲁晓夫的改革,也许正如著名的抽象派艺术家涅伊兹韦斯内给他设计的墓碑一样:黑白各半。

赫鲁晓夫什么时候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哪些内容

赫鲁晓夫改革,开始于1956年,结束于1964年。

政治方面:主要是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农业方面:以扩权为主要内容的农业计划体制改革;以提高物质利益为主要目的的农产品采购制度改革;积极鼓励个人副业的发展;改组机器拖拉机站;改革集体农庄劳动报酬制度。

工业方面:将工业和建筑业的部门管理改组为地方国民经济委员管理,即把部门管理改为地区管理。

赫鲁晓夫改革的内容

1、政治方面

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赫鲁晓夫改革的个人迷信赫鲁晓夫改革,强调集体领导原则。是在基本上不动中央集权体制的基础上赫鲁晓夫改革,扩大地方权限,以有利于促进生产的原则改组党和政府机构。

2、农业方面

种植玉米运动,为了扩大谷物生产,赫鲁晓夫提出开垦荒地的办法。1954年2月,党中央全会在听取了赫鲁晓夫的报告之后通过决议,决定在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大规模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

农庄改革,为了促进农业的发展,赫鲁晓夫强调要扩大对集体农庄的帮助。国家派出2万名有大学文化水平的干部去当农庄主席,并向农村输送了12万名农机师、农艺师和拖拉机手。国家大力发展农机工业,使农村拥有的机械数量成。

3、工业方面

苏联工业绝大部分由国家集中管理。1936年,中央直属企业的产值占全部工业产值的90%。从一个小别针到巨型发电机的生产都要受国家计划委员会控制,受政府有关部、局的领导。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

扩展资料赫鲁晓夫改革

将中央部门的管理权限下放给地方,改善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使地方获得较大的自主权。此举便把斯大林时期的体制中中央与地方管理企业的比例,倒转了过来,为正确处理中央和地方的权力分配,奠定了物质基础。

其次,经过苏共中央和部长会议 的批准,赫鲁晓夫在1955—1960年不断扩大苏联各部部长、地方领导人、企业经理、厂长直 至工段长和工长的权力。

还批准各加盟共和国拥有对本地国民经济发展计划中基本建设、物 资供应、劳动生产率、财政资金、银行贷款,劳动工资、工农业产品价格、运输费、劳务费标 准等方面的决策权,使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对计划指标作出修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赫鲁晓夫改革

赫鲁晓夫改革的背景和主要内容是什么?

背景是斯大林的许多政策出现弊端,主要内容是批判斯大林错误思想,实行集体农庄,进行经济改革,加强国家管理。

背景:

1953年,斯大林突然去世,这对于苏联而言是一个沉重的打击,但是,这也给苏联人带来了改革的良机。

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初期,斯大林模式对于巩固社会主义革命的成果,防御帝国主义的侵略,曾起过积极的作用。

到50年代,斯大林政策的弊端逐渐显现。社会主义经济和政治制度已经得到巩固和加强,社会主义经济已经取得了一定发展之后,仍继续沿袭这种体制,显然是战略上的失策。

赫鲁晓夫否定斯大林,对很多冤假错案进行平反,这却让很多斯大林的拥护者记恨他,也让很多东欧国家思想出现混乱。赫鲁晓夫推行干部轮换制度、取消红包制度、降低高级干部的工资水平,这使他成为了所有既得利益者的眼中钉。

主要内容:

政治方面主要是平反冤假错案;破除对斯大林的个人迷信,强调集体领导原则。

农业方面实行义务交售制、集体农庄的制度。

经济方面,赫鲁晓夫在执政期间,对苏联经济进行了广泛的改革和调整。

工业方面,苏联工业绝大部分由国家集中管理。赫鲁晓夫上台后,发现中央很难把全国20多万个企业都集中管理好,力图改变这种高度集中管理体制。他陆续把1.5万个中央直属企业下放到加盟共和国管理,同时扩大了加盟共和国的管理权限。

扩展资料:

赫鲁晓夫改革评价

赫鲁晓夫的新政策猛烈冲击了“神圣不可侵犯”的斯大林模式,打开了苏联社会主义改革的闸门,具有探索性和开创性。也有史学家认为,是赫鲁晓夫的改革使得苏联社会重新焕发了活力才有了后来勃列日涅夫时代的短暂繁荣。

但是,赫鲁晓夫改革不从总体上把握斯大林时期体制的弊病,对症下药,而是搞应付式的改革,使改革 失去始终如一的方向。

此外,他过分偏重改革实践,轻视改革经验和教训的总结,只注意基本方针政策的变动,忽视具体政策的调整,使改革得不到很好的巩固。

他的改革虽然在一定程度下冲击了斯大林模式,但并未曾根本改变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带来的矛盾日益突出,1964年被迫下台。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赫鲁晓夫改革

百度百科——赫鲁晓夫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