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TV免费预定

吴又可(吴又可达原饮)

KTV免费预定 2023年03月20日 10:33:30 32
吴又可(吴又可达原饮)摘要: 本文目录一览:1、温病四大家为什么没有吴又可2、...

本文目录一览:

温病四大家为什么没有吴又可

温病四大家是清代对温病学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做出贡献的医家吴又可,吴又可为明末清初的温病学的开拓者。

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后人称之为温病四大家吴又可,叶桂擅长治疗时疫与痧痘,著作有《温热论》等。在温病学的基础上,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薛雪撰有《湿热条辨》一卷,在吴又可我国医学史上,对湿热病专篇进行论说,薛雪是第一人。融贯历代医家学说,而且以自己丰富的临床经验作为基础,对温病学说作出重要贡献。

吴瑭于四十岁写成《温病条辨》,吴又可他首先提出九种温病,创立三焦辨证,总结温病治疗原则,有效方剂及危险阶段的药物使用,医界仍有将三焦辨证和卫气营血辩证结合运用的主张。王士雄著有《霍乱论》、《温热经纬》等,其中《温热经纬》一书中将温病分为新感和伏气两大类,并就其病源、症候及诊治等进行阐述,既是温病学论述的汇编又是温病诊治参考书,流传颇广。

吴又可简介:

吴有性,字又可,号淡斋,江苏吴县人,生活在明末清初之际,是“温疫学派”的创始人。吴又可他根据自己的临床经验,著有《温疫论》一书,开成了一套温热病的辨证论证方案。1642年,全国瘟疫横行,十户九死,医生们都用伤寒法治疗,毫无效果。吴又可亲历了每次疫情,潜心研究,依据治验所得,撰写成了全新的《瘟疫论》一书,开我国传染病学研究之先河。

他以毕生的治疫经验和体会,大胆提出“疠气”致病之学说,在世界医传染病学史上也是一个伟大的创举,因此赢得后人的广泛尊重。吴氏将温疫病的传变从表里两大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出九种传变方式,称为“九传”。即但表不里、表而再表,但里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等。

吴又可的子孙后代是谁

、以吴国号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

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姓,称吴姓。

2、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

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

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

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

历史名人

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

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

吴勉:贵州黎平侗族英雄

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

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

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吴炳(?-约1647),明末戏曲作家。字石渠,号粲花主人。江苏宜兴人,有传奇《绿牡丹》等五种,合称《粲花别墅五种》。

吴历(1632-1718),清初画家。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苏州常熟人。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恽寿平合称“清六家”。亦工诗,著有《墨井诗钞》、《三巴集》、《桃溪集》及《墨井画跋》等。

吴修(1764-1827),清浙江海盐人,字子修,号思亭。诸生。官布政使司经历。精于鉴别古今字画金石。陆续刊刻有《湖山吟中啸集》、《思亭近稿》、《居易小草》、《吉祥居存稿》。另有《青霞馆论画诗》、《续疑年录》、《曝书亭诗集笺注》、《纪元甲子表》及《居易居文集》。刻有所集清人六百余家尺牍。

吴其浚(1789-1847),清植物学家。字瀹斋,别号雩娄农。河南固始人。嘉庆进士。著有《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

吴昌硕(1844-1927),近代书画家、篆刻家。初名俊、俊卿,字仓硕、昌石,别号缶庐、苦铁。浙江安吉人。清末诸生。工书法,擅写石鼓文,尤精篆刻。与同道创立西泠印社,并任社长。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作。

其它吴姓名人有三国魏文学家吴质,南朝梁文学家吴均,唐史学家吴兢,宋音韵训诂学家吴棫,南宋词人吴文英、名将吴玠、吴璘,元画家吴镇,明末医学家吴又可,清文学家吴绮、书画篆刻家吴煕载,清末金石学家吴大澄、小说家吴趼人等,近当代有戏曲理论家吴梅、生物化学家吴忠、教育家吴玉章、史学家吴晗、物理学家吴有训、医学家吴阶平、新闻学家吴冷西、作家吴组缃、剧作家吴祖光、画家吴作人、围棋名手吴清源等名号。

回答于 2013-09-21

赞同3

断联后男人的心理学,吊着他让他主动来挽回你

24H情感在线咨询广告

只发一次!高中数学187个解题方法(名师整理版)

建哥高中数学广告

好昵称大全-八字查询-算八字-八字排盘-准到可怕

周易好昵称大全,一生运势详批,你想知道2022虎年的财富,情感,健康家庭运势如何么?测您一生财富,情感,健康运势,输入出生日期立即查看

广告

吴姓的祖宗是谁?

姓氏:吴 祖籍: 吴郡祖宗:泰伯 郡望:延陵郡分类:以国为氏1、以吴国号为姓,出自姬姓,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朝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札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姓,称吴姓。2、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3、出自古帝颛顼时期吴权之后裔。据有关资料所载,相传为上古颛顼帝(高阳氏)时吴权的后代。4、夏代国王少康时有吴贺,其后为吴氏。5、少数民族与汉族融合,产生吴姓。锡伯族、柯尔克孜族、朝鲜族、赫哲族等均有为吴姓者。历史名人吴道子:唐代著名画家。被后人奉为"画圣"。其画线条遒劲雄放,变化丰富,一变古来沿袭的高古游丝描的细笔,发展了线描的艺术方法,故表现出来的物象富有运动感、节奏感,被人们称为"吴带当风"。吴承恩:明朝小说家。著有《西游记》传世。吴勉:贵州黎平侗族英雄吴起:战国时著名军事家。卫国人。初为鲁将,继为魏将,后奔楚国,任令尹,主持变法,后被杀。吴广:秦末农民起义领袖。公元前209年与陈胜发动戍卒九百人起义,建立张楚政权。后为部将田臧假借陈胜命令杀害。吴沃尧:清代著名小说家。著有《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吴炳(?-约1647),明末戏曲作家。字石渠,号粲花主人。江苏宜兴人,有传奇《绿牡丹》等五种,合称《粲花别墅五种》。吴历(1632-1718),清初画家。字渔山,号墨井道人、桃溪居士。苏州常熟人。与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恽寿平合称“清六家”。亦工诗,著有《墨井诗钞》、《三巴集》、《桃溪集》及《墨井画跋》等。吴修(1764-1827),清浙江海盐人,字子修,号思亭。诸生。官布政使司经历。精于鉴别古今字画金石。陆续刊刻有《湖山吟中啸集》、《思亭近稿》、《居易小草》、《吉祥居存稿》。另有《青霞馆论画诗》、《续疑年录》、《曝书亭诗集笺注》、《纪元甲子表》及《居易居文集》。刻有所集清人六百余家尺牍。吴其浚(1789-1847),清植物学家。字瀹斋,别号雩娄农。河南固始人。嘉庆进士。著有《植物名实图考长编》22卷和《植物名实图考》38卷。吴昌硕(1844-1927),近代书画家、篆刻家。初名俊、俊卿,字仓硕、昌石,别号缶庐、苦铁。浙江安吉人。清末诸生。工书法,擅写石鼓文,尤精篆刻。与同道创立西泠印社,并任社长。有《缶庐集》、《缶庐印存》等作。

音乐770

33点赞6213浏览

更多专家

吴姓的祖宗是谁?

专家1对1在线解答问题

5分钟内响应 | 万名专业答主

马上提问

最美的花火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lanqiuwangzi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garlic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188****8493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篮球大图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动物乐园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AKA 咨询一个社会民生问题,并发表了好评

姓吴的祖先是谁

一、吴姓之源1、上古时已有吴姓。一是舜的后代有封在虞的,因虞与吴音相近,故舜后有吴姓。一是颛顼帝时有吴权,其后亦有吴氏。一是少康帝时有神箭手吴贺,其后有吴姓。2、出自姬姓,以国为氏,是黄帝轩辕氏的直系后裔。商时,黄帝的12世孙古公?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儿子季历颇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时,有圣瑞出现,所以太王就属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儿子太伯和二儿子仲雍知道了父王的意思是先传位给季历,再传位给姬昌,就决定自动让贤,便一起南下荆蛮(周人敌视楚国的称呼)。太伯和仲雍给当时比较落后的江南带去了中原先进的文化,被当地土著推举为君长,号称句吴。太伯死后,由仲雍继位。周武王(姬昌为文王,其子姬发为武王)灭商后,仲雍的3世孙周章为诸侯,国号改称吴,并追封太伯为吴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孙寿梦称王,建都今江苏吴县。寿梦的第四子季扎本该继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为生。此后吴王寿梦的后裔分为两支:一支在政治上发展,出现了吴王阖闾,吴王夫差等著名国君;另一支则是季扎及其后裔独立发展,人丁繁衍众多,构成了当今吴姓的绝大部分。吴国被越国所灭后,其子孙便以国为氏,称吴氏。二、吴姓分布吴国灭亡后,夫差的太子吴鸿被流放到江西,夫差之后还繁衍于江浙、安徽、山东、河南境内的一些地方。隋唐时期,吴氏已广泛地分布于大江南北。唐高宗时有吴姓将佐随陈政、陈元光父子入闽开辟漳州,唐僖宗时,有吴姓将佐随王审知入闽,皆在福建安家落户。宋明以后,吴氏称雄于东南,其中季扎的53世孙吴宣是后蜀驸马,家族显赫一时。吴宣的5世孙吴吉甫是吴氏入粤始祖。吴氏迁居台湾始于1291年,入台第一人是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他奉命率6000人乘船往使琉球(即台湾)。明朝末年以后,福建、广东沿海吴氏有许多人前往澎湖、台北、高雄等地谋生创业。发展至今,其中最为显赫的一支是吴伯雄家族。吴伯雄现任台湾国民党中央常委、台北市市长等要职,其家族号称吴?全台第一家。吴氏迁居香港,大约始于元代。吴氏向海外拓展,最早是到日本。吴人东渡日本在公元前450年左右,其中有一支演变成日本皇室。吴氏在东渡日本的同时,还有大批人南迁,进入今越南地区。其中季扎的50世孙吴权于939年称王,建立了越南历史上最早的独立王朝--吴朝。南越政权最后一任总统吴庭艳即吴权之后。现在越南有二百多姓,吴姓为第六大姓。东汉时有吴风进入朝鲜,发展至今,吴姓称为朝鲜143个姓氏中最常见的20大姓之一。明代以后,吴姓还有人移民南洋,迁至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新加坡以及泰国、缅甸等国,近代,又有人旅居欧美。三、名人志士由于吴姓历史悠久,从吴姓诞生以来,也出了不少名人志士。如:我们吴姓祖先吴太伯、入粤始祖吴吉甫、元朝礼部员外郎吴光斗、祖籍河南省固始县著名植物学家吴其浚,据固始县地方史志记载:“开漳圣王”陈元光、“闽王”王审知、民族英雄郑成功等,名人志士均祖籍河南省固始县。著名《西游记》作家吴承恩吴 炳 吴昌龄 吴长庆 吴 澄 吴大? 吴道子 吴 刚 吴 汉 吴嘉纪 吴 ? 吴鞠通 吴 莱 吴敏树 吴 历 吴 ? 吴 峦 吴 勉 吴其 吴 起 吴尚先 吴 绮 吴 潜 吴 融 吴如孝吴 芮 吴三桂 吴王僚 吴 伟 吴文英 吴锡麒 吴熙载 吴 曦 吴 煦 吴 炎 吴与 吴 ? 吴元济 吴 曾 吴兆骞 吴 镇 吴 易 吴应箕 吴又可 吴 质……等等。无论历史,还是近代、现代,吴姓一天天昌盛、壮大,人才辈出,对我们吴姓来说,实乃是幸事也。四、香港富商吴光正:原籍上海,会德丰集团主席。 吴光正在上海出生,年幼来港,就读于赤柱圣士提反小学及中学;其后入俄亥俄州辛辛那提大学修读建筑,以继承父业,但因个人兴趣改读物理及数学;接着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攻读工商管理硕士。毕业后任职于纽约与香港的美国大通银行,并与包玉刚次女包陪容结婚。1975年,吴光正加入环球船运集团出任董事;1981年,包玉刚击败英资大行怡和集团,成功收购九龙仓集团,吴光正亦从旁献策。会德丰集团下控七家香港上市公司,计有九龙仓、置业信托、联邦地产、连卡佛、香港隧道、宝福集团、海港企业;另拥有一家新加坡上市公司马哥勃罗发展。此外,吴光正个人持有四川有线电视台30%股权,整项投资额为5000万港元。五、海外吴姓我们吴姓除遍布香港、台湾、澳门等祖国各地外。美国、英国、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世界各地,也可以这样说,有人烟的地方,几乎都有我们吴姓。可惜的是,我们吴姓缺乏一支领头羊,没人来组织一次世界级恳亲大会,大家虽然都知自己姓吴,但问起我们吴家家史、名人志士,没有几人知道?这里,作为吴姓后代,我大声疾呼:我们吴姓前辈们,能否站起来为我们吴姓组织一次光宗耀主的恳亲大会。或把我们吴姓名人志士编辑出册,以教后辈。

土豆木儿

145点赞1评论

【官方甄选】蛋白粉 营养粉蛋白质粉儿童中老年男女性 450g/罐

¥442.2 元¥2573 元

购买

京东广告

百安居 一口价全屋整装环保装修全包套餐 家装室内装修设计效果图智能家居定制 合同预付款 订金

¥10000 元¥10000 元

购买

京东广告

全部

2

吴又可瘟疫论原文翻译

吴又可吴又可的 《温疫论》揭开了中医治疗外感热病吴又可的新篇章,吴又可他的温疫学说对其后的戴天章、杨栗山等医家均有重要影响,戴天章等人对吴又可学术思想进一步阐释,从而奠定了温疫学派的学术根基。

《温疫论》是中医温病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标志性著作,是中医理论原创思维与临证实用新法的杰出体现。分上下两卷,明代吴又可撰于崇祯十五年壬午(1642年)。吴又可在《温疫论》中创立了“戾气”病因学说,强调温疫与伤寒完全不同,明确指出“夫温疫之为病,非风、非寒、非暑、非湿,乃天地间别有一种异气所感”。创立了表里九传辨证论治思维模式,创制了达原饮等治疗温疫的有效方剂。对后世温病学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据《吴江县志》记载,在《温疫论》成书的1642年前后,吴县连年发生疫病流行,一巷百余家,无一家幸免吴又可;一门数十口,无一口幸存。吴又可在《温疫论》原序中说“崇祯辛巳,疫气流行,感者多,于五六月益甚,或合门传染。其于始发之时,每见时师误以正伤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医者彷徨无措,病者日近危笃。病愈急,投医愈乱。不死于病,乃死于医吴又可;不死于医,乃死于古册之遗忘也。”他在这样的环境中,深感当时医学的不足,发出“守古法则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别搜古书,斯投剂不效……千载以来,何生民之不幸如此”的感叹,因此在临床实践中“静心穷理,格其所感之气、所入之门、所抵之处,与夫传变之体”,著成《温疫论》,提出必须从病因到治疗对温病与伤寒作明确区分。

为什么吴又可不是温病四大家

有。中医百科知识: “温病四大家”,指的是谁? 答案:叶桂、薛雪、吴瑭、王士雄,后人称之为我国清代温病四大家。 1,叶桂(1667~1746): 字天士,号香岩,江苏吴县人。著作有《温热论》等。在温病学的基础上,起了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为温病学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2,薛雪(1681~1770): 字生白,号一瓢,江苏长洲(吴县)人。撰有《湿热条辨》一卷。在我国医学史上,对湿热病专篇进行论说,薛雪是第一人。 3,吴瑭(约1785~1836): 字鞠通,江苏淮阴人。19岁因父病逝而立志学医。受到吴又可《瘟疫论》和叶桂的启发,所以继承叶天士对温病的研究,于四十岁写成《温病条辨》。他创立三焦辨证。 4,王士雄(1808~1868): 字孟英,晚字梦隐,号半痴山人,浙江钱塘人。著有《霍乱论》《温热经纬》等。

明末清初传染病学家吴又可简介,吴有性怎么死的?

人物生平

在闯军侵袭、瘟疫横行吴又可的背景下吴又可,明朝举国陷入混乱恐慌之中,百姓民不聊生。吴氏生活时代正值明末战乱,饥荒流行,致使疫病流行。

史料记载

在明末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山东、河南、河北、浙江等地温疫流行,患者甚多,甚至延及全家。由于医家当时用一般治疗外感病吴又可的方法,或用治疗伤寒的方法治疗,或妄用峻攻祛邪之剂,往往无效,甚至导致病情迁延,进一步向危重阶段发展,致使枉死者不可胜数。

主要著作

鉴于以上情况,吴有性潜心钻研,认真总结,提出吴又可了一套新的认识,强调这种病属温疫,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由于天地间存在有一种异气感人而至,与伤寒病绝然不同。不论从病因、病机到诊断、治疗均有区别,使其与伤寒病分开另论,为温病学说的形成与发展作出了贡献。著有《瘟疫论》。

人物评价

吴有性在该书中所列瘟疫病种有发颐、大头瘟、虾膜瘟、瓜瓤瘟、疙瘩瘟,以及疟疾、痢疾等急性传染病,他明确指出这些病都不是六淫之邪所致,而是四时不正之气所为。其症状与伤寒相似而实际迥异,古书从未分别,吴氏一一加以分辨论述阐明,并论著制方。其中著名的剂方有达原饮、三消饮等,示人以疏利分消之法。在治疗上,他提出了一整套祛邪达原理论,临床治疗收到很好的效果。还有他的“疠气”之说,首先肯定它是一种物质,“物者气之化也,气者物之变也”,从而否定了疫病之由是“非其时而有其气”的旧观点。他还指出疠气是多种多样的,有特适性的,更有偏中性的。在当时医疗条件下,吴有性能有如此科学见解,实属难能可贵。

主要成就

揭示瘟疫病原

根据其发病突然,具有流行性的特点,指出这是由于天地间存在着—种异气,又称作厉气、疫疠之气所致。他认为,虽然《伤寒论》中提出时行之气有传染之说,但据实际情况,有时行之气末必有疫,故而时行之说不可使人信服。人之是否得疫病,是由于厉气所致。厉气是杂气中之一,每年都存在。疫气的存在盛衰多少,与地区、四时与岁运有关。感受疫疠之气之后,可使老少俱病。这就从病因学方面将温疫与一般外感病区别开来,并与伤寒病加以区分。吴氏突破了六气致病的传统观点,提出了新的传染病病原观点。这些,已被现代医学、微生物学所证实,这是吴氏对温病学的一大贡献。

总结瘟疫侵犯

总结瘟疫侵犯途径、传染方式和流行特点,温疫邪气侵犯人体的途径不同,当是从口鼻而入,其侵犯部位既不在表,也不在里,而是由口鼻侵入,停留在半表半里之间,此处称为膜原。这里的膜原,是说明温疫之邪在人体之内,外可连于表,内可入于里的特点。指出温疫之病所以用治外感病的方法治疗不得痊愈,就是因为此病邪的部位不同于一般外感病的在表或在里,而是在于半表半里的膜原,这个部位是一般药物所不能到达的。由于其既连表又连里,邪气盛时则可出表或入里,这时才可根据邪气溃散的趋势,因势利导予以治疗。吴氏将温疫病的传变从表里两大方面进行总结,归纳出九种传变方式,称为“九传”。即但表不里、表而再表,但里不表、里而再里、表里分传、表里分传再分传、表胜于里、里胜于表、先表后里、先里后表等。

探寻治疗药物

创立了 达原饮 一方以治疗温疫。达到使邪气尽快从膜原溃散,以利于表里分消的目的。方中槟榔能消能磨,为疏利气机之品,可以除伏邪,又可治岭南瘴气;厚朴亦属疏利气机之品,可以破戾气之所结;草果辛烈气雄,可以辛散以除伏邪蟠踞。三味药物相合协力,以使气机疏利,直达巢穴,促使邪气溃散,速离膜原。方中又用知母以滋阴,盖温疫之邪性属温热,易伤津液之故。热伤营血,故加芍药以和血,再加黄芩以清燥热之余,用甘草以调和诸药。药虽七味,却能调畅气机,透达膜原,故为治疗温疫之邪的主方。由于温疫之邪从膜原既可入里,又可出表,故而经常兼见表里症状,吴氏又创立三消饮,以治疗温疫之邪出入表里,表证、里证、半表半里之证兼见者。三消饮即达原饮再加大黄、羌活、葛根、柴胡、生姜、大枣而成。

若温疫之邪已经散漫则又要根据邪气所在部位予以不同治疗。若见脉长而洪散,大汗大渴,周身发热,则说明邪气已离膜原,而里热散漫,其病机已与伤寒病阳明气分证一致,故仍可用白虎汤辛凉解散。若邪气透于胸膈,而见满闷心烦喜呕,欲吐不吐,虽吐而不得大吐,腹中不满,欲饮不能饮,欲食不能食,说明膜原之邪已外溃于胸膈,邪气在上,可选用瓜蒂散涌吐疫邪。若温疫之邪入于里,见有可下之证,就可以使用下法。吴氏十分重视下法的应用,并认为下法的应用范围很广。吴氏指出,若舌苔由白转黄、黑苔、或舌芒刺、舌裂、舌短、舌硬、舌卷、舌砂苔、唇燥裂、唇焦、唇口起皮、鼻孔如烟煤、口臭、口燥渴、目赤、咽干、呼吸气如喷火、小便红赤或涓滴作痛、大便极臭、扬手掷足、脉沉而数、潮热、善太息、心下满、心下高起如块等四十症,均属可下之证。由于温疫之邪由口鼻而入,先入其里。若里气结滞,使气机闭塞不通,则膜原之邪不能透达,表气亦不能解,故而攻里尤重于解表。

创立温疫学说

创立了温疫学说,领先西方世界200年 。 形成了一个比较系统的温病辨证论治纲领,提出了一系列新的学术见解,充实了祖国医学温热病学的内容。他的邪气侵犯途径对叶天士的温热学说有一定的启示。其学术思想使温疫学说独立成体系,对祖国医学的贡献是应当充分肯定的。

提出疠气学说的医家是

提出疠气学说的医家是吴又可,吴又可(吴有性),江苏吴县东山人。吴又可从年轻时就开始行医天下,在瘟疫(传染病)防治方面颇有成就。吴有性强调,温疫的特点:非风非寒,非暑非湿,非六淫之邪外侵,而是由于天地间存在有一种异气感人而至,与伤寒病绝然不同。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