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古代的时候侯爷是什么官?
- 2、侯爷是什么职位呢?
- 3、侯爷是什么职位
- 4、侯爷是几品官员的称呼?
- 5、古代侯爷是什么级别
古代的时候侯爷是什么官?
侯属于中国古代封爵制度中的一种。
中国古代封爵制度:中国古代君主授予贵族和功臣爵位的制度,是历代君主为巩固统治,调整统治阶级内部关系而实行的一种封建等级制度。
中国古代官位等级:即古代官职,涉及官署名、官名、官员的执掌等方面,大体可以分为中央官职和地方官职两大类。
官位和爵位其实是两套不同的系统,不过又有些联系。官位属于行政系统,一般显示的是行政级别,这个与它的具体职务、负责的工作和相应的权利有关,而爵位是一种荣誉系统,是象征荣誉的称号,一般是有一些赏赐或者福利,不过没有什么具体的职责和权利。
一般情况下来说,有爵位的人都应该兼有官位,许多得到爵位的人是因为做官做的好,皇帝欣慰而赏赐给其爵位,而且这些爵位有的是终生的,在许多朝代有的还是世袭的。不过有官位的人,不一定有爵位。道理很简单,并不是所有人都做的好工作并被皇帝所嘉奖的。
“职以能授,爵以功赏”可以充分总结这两者的关系,即官是通过选官制度选拔出来的人才,根据他的才能授以官职,而且会定期考核,会升迁和贬谪等流动;爵位则是通过功劳决定的,比如开国功劳、救主之功等。爵位一般是公侯伯子男。而官位因为朝代不同而分为很多种,例如魏晋南北朝是九品中正制,北朝是九品六十阶,隋唐为九品三十阶,宋代及以后是九品十八阶。
侯爷是什么职位呢?
侯爷相当于现在不是官员,而是待遇。
事实上侯爷并无实际职务,所以多数都是兼任他职,放到现在可以对于正高职称这些。
纵观古今,历史上有多少被封侯加爵的古人,可以说是多之又多。数不清的古代人物拥有官爵。在古代,拥有侯爵就代表本人拥有很大的权威,可以支配许多人为自己办事儿,因为是侯,低自己一等的人就必须服从自己。一切决定权都属于侯爷。然而现在人人平等,不可能出现这种现象。
中国古代爵位制度:
中国古代社会的政治等级制度之一。先秦爵制,与世袭的宗法、分封等制度互为表里,爵位往往就是政治权力的标志。秦以后的爵制(分赐爵与封爵),与先秦爵制的性质有所不同。爵不具备行政职能,主要用来确定皇亲、功臣世袭的政治名位和经济权利。
先秦文献中有关爵制的记载,主要见于《孟子·万章下》。所举周代爵称,有天子、公、侯、伯、子、男六等。年代稍晚的《礼记·王制》,则将天子除外,子男分列,即所谓的公、侯、伯、子、男五等爵。文献反映的先秦爵制是否准确,学者尚存异议。
侯爷是什么职位
侯爷即侯爵,是古代贵族的级别划分,并非职位。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侯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二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周朝诸侯国中侯爵国有鲁国、齐国、陈国、蔡国、卫国、邢国、晋国、燕国、管国、滕国、杨国、箕子朝鲜、薛国、焦国、赖国、纪国等。
每个时代侯爵的地位不同。周代时,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等爵,均世袭罔替,封地均称国,在封国内行使统治权。各诸侯国内,置卿、大夫、士等爵位,楚国等置执圭、执帛等爵。卿、大夫有封邑,对封邑也可以行使统治权、唯受命于诸侯。
侯爷是几品官员的称呼?
侯爷是超品,不是和百官一个体系,地位在百官上。
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侯爵为“超品”,即为超过一品之意。只授予皇亲国戚与极少数功臣。
公侯伯子男是爵位,侯爵也分大小,以其所封的食邑大小而定,例如关羽就曾封过汉、寿亭侯。寿亭侯是其封号,是一个亭侯。封邑是一亭之地,再往上便是乡侯、县侯。历朝历代虽有差别但爵位大概相同。
西周春秋爵称,可大致分为王、公、侯、伯、子、男六级。
王爷、侯爷,指王爵与侯爵,是一种贵族爵位,不是官职。古代侯爷就是皇亲国戚,与国同休的,而且侯和侯之间也不一样的,文官在古代史很少封侯的。职位的大小需要看有没有官位,有官位的话就是实权侯爷,那就是见官大一级。
秦汉朝《汉书·百官公卿表》中,自十级左庶长至十八级大庶长,位比九卿,都是军将。十九级、二十级均为列侯。汉以后的侯爷 一般都是爵位了,在品级之外,一般认为是超品的官员。如果没有其他具体的职位,是没有实权的,只是一种荣誉和尊贵。
古代侯爷是什么级别
侯爷即侯爵,侯是中国古代爵位名,侯爵为“超品”,即为超过一品之意。只授予皇亲国戚与极少数功臣。
自中国先秦时代开始,已有君主赐封侯爵,是周朝封建五等爵的第二等。《礼记·王制》:“王者之制禄爵,公侯伯子男,凡五等”。
周朝诸侯国中侯爵国有鲁国、齐国、陈国、蔡国、卫国、邢国、晋国、燕国、管国、滕国、杨国、箕子朝鲜、薛国、焦国、赖国、纪国等。
唐朝、宋朝有县侯;明朝有侯爵;清朝有侯爵,分三等。
清朝时,侯爵属于超品,比正一品都高。普通官员是无法得到的,即使丞相也不例外。只有皇亲国戚和有大功的臣民才有此殊荣。
扩展资料:
明朝爵位:
明初,宗室封爵中亲王名高位崇,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洪武年间,朱元璋授予亲王以兵权。特别是分封在北方沿边的藩王,不仅拥有直属的护卫军,还经常统率大军出征,称为塞王。
其中的燕王朱棣,在朱元璋死后不久,发动靖难之役,夺取皇位。朱棣即位后,逐步解除藩王兵权,加强对宗室的限制和监视,从而形成了“分封而不锡土,列爵而不临民,食禄而不治事”的局面。
明中期,宗室受封人数不断增加,禄米成为明政府的沉重负担。藩王也竞相非法占田,少者几千顷,多者数万顷,减少了明政府的赋税收入,激化了社会矛盾。
万历以后,为解决这些矛盾,朝廷被迫开放宗室出仕的禁令,允许镇国将军以下参加科举考试,以期宗室自养,而不再寄生食禄,但收效甚微。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爵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侯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