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TV免费预定

方程的由来(变量分离方程的由来)

KTV免费预定 2022年12月08日 14:49:59 30
方程的由来(变量分离方程的由来)摘要: 本文目录一览:1、方程的由来?2、...

本文目录一览:

方程的由来?

方程这个名词,最早见于我国古代算书《九章算术》.《九章算术》是在我国东汉初年编定的一部现有传本的、最古老的中国数学经典著作.书中收集百了246个应用问题和其他问题的解法,分为九章,“方程”是其中的一章.在这一章里的所谓“方程”,是指一次方程组.例如其中的第一个问题实际上就是求解三元一次方程组

古代是将它用算筹布置起来解的,如图所示,图中各行由上而下列出的算筹表示x,y,z的系数与常数项.我国度古代数学家刘徽注释《九章算术》说,“程,课程也.二物者二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这里所谓“如物数程之”,是指有几个未知数就必须列出几个等式.一次方程组各未知数的系数用算筹表示时好比方阵内,所以叫做方程.

上述方程的概念,在世界上要数《九章算术》中的“方程”章最早出现.其中解方程组的方法,不但是我国古代数学中的伟大成就,而且是世界数学史上一份非常宝贵的遗产.这一成就进一步证明:中华民族是一个充满智慧和才干的伟大民族.

方程的由来

早在3600年前,古埃及人写在草纸上的数学问题中,就涉及了方程中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公元825年左右,中亚细亚的数学家阿尔·花拉子米曾写过一本名叫《对消与还原》的书,重点讨论方程的解法。

方程中文一词出自古代数学专著《九章算术》,其第八卷即名“方程”。“方”意为并列,“程”意为用算筹表示竖式。

卷第八(一)为:今有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上禾二秉,中禾三秉,下禾一秉,实三十四斗;上禾一秉,中禾二秉,下禾三秉,实二十六斗。

问上、中、下禾实一秉各几何?(现今有上等黍3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1捆,打出的黍共有39斗;有上等黍2捆、中等黍3捆、下等黍1捆,打出的黍共有34斗;有上等黍1捆、中等黍2捆、下等黍3捆,打出的黍共有26斗。问1捆上等黍、1捆中等黍、1捆下等黍各能打出多少斗黍?)

白话翻译:卷第八(一)为:现在有上禾三点,中禾二点,下禾一点,实际上三十九斗;上禾二点,中禾三点,下禾一点,实际上三十四斗;上禾一点,中禾二点,下禾三点,实际上两个十六斗。

向上、中、下禾是一点各是多少?(现在有上等黍三捆、中等黍二捆、下等黍子捆,打出来的饭共有三十九斗;有上等黍二捆、中等黍三捆、下等黍子捆,打出来的饭共有三十四斗;有上等黍子捆、中等黍二捆、下等黍三捆,打出来的饭共有二十六斗。问1捆上等人黍、一捆中等黍、1把下等人黍各能打响多少斗黄米?)

答曰:上禾一秉,九斗、四分斗之一,中禾一秉,四斗、四分斗之一,下禾一秉,二斗、四分斗之三。

白话翻译:他回答说:上禾一点,九斗、四分一的一,中禾一点,四斗、四分一的一,下禾一点,二斗、四分之三斗。

方程术曰:置上禾三秉,中禾二秉,下禾一秉,实三十九斗,于右方。中、左禾列如右方。以右行上禾遍乘中行而以直除。又乘其次,亦以直除。然以中行中禾不尽者遍乘左行而以直除。左方下禾不尽者,上为法,下为实。

实即下禾之实。求中禾,以法乘中行下实,而除下禾之实。余如中禾秉数而一,即中禾之实。求上禾亦以法乘右行下实,而除下禾、中禾之实。余如上禾秉数而一,即上禾之实。实皆如法,各得一斗。

白话翻译:方程方法是:设置上禾三点,中禾二点,下禾一点,实际上三十九斗,在右边。中、左禾列如右方。以右行上禾遍乘中行而以直任。又乘其次,也可以直接消除。然而以中行中禾不尽的遍乘左行而以直任。左下方禾不尽的,上为法,以下是真实。

实立即下禾的事实。求中禾,因法乘中走下实,而除下禾的事实。我像中禾持数而一,就是中禾的事实。求上禾也因法乘右边走下实,而除下禾、中禾的事实。我像上禾持数而一,登上禾的事实。实际上都像法,各得一斗。

以上是出自《九章算术》中的三元一次方程组,并展示了用“遍乘直除”来消元以解此方程组。

魏晋时期的大数学家刘徽在公元263年前后为《九章算术》作了大量注释,介绍了方程组:二物者再程,三物者三程,皆如物数程之。并列为行,故谓之方程。他还创立了比“遍乘直除”更简便的“互乘相消”法来解方程组。

扩展资料:

解方程依据:

1、移项变号:把方程中的某些项带着前面的符号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并且加变减,减变加,乘变除以,除以变乘;

2、等式的基本性质

(1)、性质1

等式两边同时加(或减)同一个数或同一个代数式,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用字母表示为:若a=b,c为一个数或一个代数式。则①

(2)、性质2

等式的两边同时乘或除以同一个不为0的数,所得的结果仍是等式。

用字母表示为:若a=b,c为一个数或一个代数式(不为0)。则:

a×c=b×c 或

(3)、性质3

若a=b,则b=a(等式的对称性)。

(4)、性质4

若a=b,b=c则a=c(等式的传递性)。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方程

方程的由来是什么???

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使等式成立的未知数的值是方程的解,中国古代九章算术(8)方程:线性方程组解法和正负术.是具有世界先驱意义的首创.是世

界古代著名数学著作之一.

法国数学家韦达创

十六世纪,随著各种数学符号的相继出现,特别是法国数学家韦达创

立了较系统的表示未知量和已知量的符号以后,"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这一专门概念出现了,当时拉丁语称它为"aequatio",英文为"equation".

十七世纪前后,欧洲代数首次传进中国,当时译"equation"为"相等式.

由於那时我国古代文化的势力还较强,西方近代科学文化未能及时

在我国广泛传播和产生较的影响,因此"代数学"连同"相等式"等这

些学科或概念都只是在极少数人中学习和研究.

十九世纪中叶,近代西方数学再次传入我国.1859年,李善兰和英国

传教士伟烈亚力,将英国数学家德.摩尔根的代数初步译出. 李.伟

两人很注重数学名词的正确翻译,他们借用或创设了近四百个数

学的汉译名词,许多至今一直沿用.其中,"equation"的译名就是借

用了我国古代的"方程"一词.这样,"方程"一词首次意为"含有未知

数的等式.

1873年,我国近代早期的又一个西方科学的传播者华蘅芳,与英国传

教士兰雅合译英国渥里斯的代数学,他们则把"equation"译为"方程

式",他们的意思是,"方程"与"方程式"应该区别开来,方程仍指九章

算术中的意思,而方程式是指"今有未知数的等式".华.傅的主张在

很长时间裏被广泛采纳.直到1934年,中国数学学会对名词进行一审

查,确定"方程"与"方程式"两者意义相通.在广义上,它们是指一元n次

方程以及由几个方程联立起来的方程组.狭义则专指一元n次方程.

既然"方程"与"方程式"同义,那麼"方程"就显得更为简洁明了了.

阅读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