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名词解释 贯入度
- 2、什么样的地基需要做钎探
- 3、求北京地大考研真题?
- 4、原位测试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贯入度
动力触探是利用一定的落锤能量,将一定尺寸、一定形状的探头打入土中,根据打入的难易程度(贯入度)来测定土的性质的一种现场测试方法。根据锤重、落距、探头或贯入器的不同,可将动力触探分为轻型、中型、重(1)型(即标准贯入试验)和重(2)型。各型动力触探的技术指标参考数据如下表:
类型 锤重(Kg) 落距(cm) 探头或贯入器 贯入指标 触探杆外径(mm)
轻型 10 50 圆锥头,锥角60°,锥底直径4.0mm,锥底面积12.6cm2 贯入30cm的锤击数N10 25
中型 28 80 圆锥头,锥角60°,锥底直径6.18mm,锥底面积30cm2 贯入10cm的锤击数N28 33.5
重(1)型 63.5 76 管式贯入器,外径5.1cm,内径3.5cm,刃口角度19°47′,长度70cm 贯入30cm的锤击数N63.5 42
重(2)型 63.5 76 圆锥头,锥角60°,锥底直径7.4mm,锥底面积43cm2 贯入10cm的锤击数N63.5 42
注 重(1)型动力触探即标准贯入试验。
轻型和中型动力触探,适用于一般粘性土;标准贯入试验除适用一般粘性土外,还可适用于粉土、砂土,包括粉砂、细砂和中砂。对于粗砂、砾砂,以及圆砾、卵石等碎石土类,则应采用重(2)型动力触探。堤防工程常采用标准贯入试验。
什么样的地基需要做钎探
一、所有大型工程、高层建筑地基都必须钻探并做深层静载试验。
二、钎探的名词解释:
钎探,就是在基础开挖达到设计标高后,按规定对基础底面以下的土层进行探察,探察是否存在坑穴、古墓、古井、防空掩体及地下埋设物等。
三、钎探的施工流程:
放钎点线 → 就位打钎 →记录锤击数→拔钎 →检查孔深→ 灌砂。
四、图示:
求北京地大考研真题?
评分名词解释触探:满分100分。第一题20分名词解释触探,第二题35分名词解释触探,第三题10分,第四题10分,第五题15分,第六题10分。
一、名词解释(共20分,每题2分):
1.工程地质问题
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之间相互作用引起名词解释触探的、能对建筑物和地质环境造成危害的问题。
2.应力集中
通常将最大主应力或剪应力在自由临空面附近增大或减小的现象称为应力集中。
3.粘滑现象
剪切破坏过程中,由于动、静摩擦角的差异,或由于凸起体被剪断、越过,或由于转动摩擦中的翻转等所造成的剪切位移突跃现象称之为粘滑现象。
4.岩体的变形与破坏
岩体因承受应力而在体积、形状或宏观连续性方面发生某种变化,宏观连续性无显著变化者称为变形,宏观连续性有显著变化者称为破坏。
5.地基失效
构成地基的砂、粉砂类土,受到振动时,粒间剪力使砂粒间产生滑移,改变排列状态。如果砂土原处于非紧密排列状态,就会有变为紧密排列状态的趋势。此时,如果砂土是饱水的,则需要从孔隙中排出一部分水。若砂粒很细则砂体渗透性不良,瞬时振动变形需要从孔隙中排除的水来不及排出于砂体之外,结果必然使砂体中空隙水压力上升,砂粒之间的有效正应力就随之而降低。随粒间有效正应力的降低,地基土层的承载能力迅速下降,直至砂体呈悬浮状态时地基的承载能力完全丧失。
6.震源机制解
当震源断层发生突然错动时,对于断层每一盘的岩体,其错动的前进方向都会因运动受阻而形成压应力集中区,相反的方向也因受拉而形成拉应力集中区。于是在断层两盘岩体中,出现拉、压应力的象限分布情况,即这种四象限分布的拉、压应力场是由于震源断层错动的物理过程造成的,由此求得的结果称为“震源机制断层面解”,简称“震源机制解”。
7.变形体
斜坡中存在的已在明显变形破裂迹象的岩体或已查明处于进展性变形的岩体称为变形体。
8.岩爆
地下开挖或开采过程中,高储能岩体中的应变能集中释放,造成洞壁或基坑突发性岩片爆裂的现象。
9.山岩压力
地下洞室开挖后由于围岩的变形、松动和破坏作用在支护或衬砌上产生的压力。
10.渗透变形
渗透水流通过一系列特有的物理化学作用过程使岩土体中某些组份或颗粒松动、脱离、溶解并被水流携带和搬动,从而导致岩土体结构松动、强度降低的现象。
二、 填空题(共35分,每空1分):
1.岩体的结构特征对岩体在一定荷载条件下的变形破坏方式和强度特征起着重要的控制作用,岩体中的软弱结构面,常常成为决定岩体稳定性的控制面。
2.地壳岩体内的天然应力状态,是指未经人为扰动的,主要是在重力场和构造应力场的综合作用下,有时也在岩体的物理、化学变化及岩浆侵入等的作用下所形成的应力状态,常称之为天然应力或初始应力。
3.岩体由弹性变形阶段进入塑性变形的临界应力称为岩体的屈服强度,岩体进入不稳定破裂发展阶段的临界应力称为长期强度,岩体遭受最终破坏以后仍然保存着一定的强度,称为残余强度。
4.岩体变形破坏的主要地质力学模式有以下几种:蠕滑(滑移)-拉裂、滑移-压致拉裂、弯曲-拉裂、塑流-拉裂、滑移-弯曲。
5.活动层错动的地质证据主要有:错断第四纪地层、形成地震崩积楔或地震充填楔、由于错动伴生地震的震动效应造成砂土液化、由于快速错动产生高温而在断层物质中保存的热淬火证据。
6.水库诱发地震震源机制主要为走向滑动型和正断型两种。
7.水库蓄水以后对库底岩体可以产生物理化学效应、荷载效应和空隙水压力效应三个方面的效应。
8.对斜坡稳定性进行评价预测时,根据阶段性规律可以预测斜坡所处的演变阶段和发展趋势;根据周期性规律可以判定促进斜坡演变的主导因素;根据区域性规律可以阐明斜坡稳定性分区特征。
9.改善坝基稳定条件的措施,通常包括清基、岩体的局部或整体加固、防渗及改变建筑物的结构以适应不良的地质条件等四类。
三 、正误判断 (在正确命题后的括号内写√,在错误命题后的括号内写×。共10分,每题1分):
1.滑移-压致拉裂大多发生在块状或层状结构的岩体中,表现为一定形状的岩体沿软弱结构面的滑移,并伴以起源于滑移面的分支拉裂面。(√)
2.断层活动的迁移是指在断层的活动段,一系列破裂事件以群集方式发生之后,断裂活动往往就变换到其它段落或地区。(√)
3.断层的端部往往是斜坡变形破坏较为活跃的部位。(√)
4.地震波包括在介质内传播的体波和在界面附近传播的面波。(√)
5.地震烈度是表示地震本身大小的尺度,是由地震所释放出来的能量大小所决定的。(×)
6.砂土液化的现场测试方法主要有剪切波速判别法、标贯判别法和静力触探判别法。(√)
7.斜坡最大拉应力通常出现在离坡脚三分之一的坡度处。(×)
8.弯曲-拉裂与滑移-拉裂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9.塑性围岩的变形破坏主要是在应力重分布与水分重分布作用下发生的,主要有塑性挤出、弯折内鼓、剪切滑移、重力坍塌等类型。(×)
10.防渗处理当中,对于集中型渗漏应以“铺”、“灌”为主,对于分散型渗漏应以“堵”、“截”的处理方式为主。(×)
四、选择题(共10分,每题1分)
1.岩石蠕变的三个阶段依次为(A)。
A.减速蠕变、等速蠕变、加速蠕变;
B.等速蠕变、减速蠕变、加速蠕变;
C.加速蠕变、等速蠕变、减速蠕变;
D.减速蠕变、加速蠕变、等速蠕变。
2.岩体承受的应力一旦超过了其长期强度,则将进入(D)。
A.塑性变形阶段;
B.弹性变形阶段;
C.等速蠕变阶段;
D.累进性破坏阶段。
3.一般认为地震液化的判别深度为(B)。
A.一般在10m以内,最大可达15m;
B.一般在15m以内,最大可达20m;
C.一般在20m以内,最大可达25m;
D.一般在25m以内,最大可达30m。
4.倾内薄层体斜坡中,蠕滑-拉裂变形进入累进性破坏阶段的主要变形标志为(C)。
A.斜坡岩体开始有明显的转动,后缘产生一系列反坡台坎和串珠洼地;
B.斜坡岩体开始有明显的转动,陡倾的阶状裂面成为剪应力集中带,陡缓转角处的嵌合体被逐个剪断、压碎,并伴有扩容;
C.斜坡岩体开始有明显的转动,后缘明显下沉,拉裂面由开始的张开转为渐趋闭合,裂面互错方向与前一阶段相反;
D.斜坡前缘强烈扩容而显著隆起,岩体松动加剧,往往出现局部的崩落或滑落。
5.活断层的特性主要包括(D)。
A.活断层的类型、重复活动周期;
B.活断层的活动方式、重复活动周期和古地震事件;
C.活断层的规模、错动速率及其分级;
D.活断层的类型、活动方式、规模、错动速率及其分级、重复活动周期和古地震事件等
6.圆形地下洞室开挖后引起岩体内应力重分布的最大影响范围是(A)。
A.洞室直径的3-5倍范围内;
B.洞室半径的3-5倍范围内;
C.洞室直径的3-6倍范围内;
D.洞室半径的3-6倍范围内。
7.对于圆形-椭园形洞室,周边上可能的最大拉应力集中和最大压应力集中分别发生于(D)。
A.初始最大剪应力轴和最小主应力轴与周边垂直相交的两点;
B.初始最大主应力轴和最小剪应力轴与周边垂直相交的两点;
C.初始最小主应力轴和最大主应力轴与周边垂直相交的两点;
D.初始最大主应力轴和最小主应力轴与周边垂直相交的两点。
8.岩体沿已有结构面剪切破坏过程中,发生越过凸起体的糙面摩擦时的抗剪强度为(D)。
A.τ=σtg(φS)+C ;
B.S=σtgφS;
C.τ=σtg(φS+i)+C;
D.τ=σtg(φS+i)
9.易于液化的河床砂体通常见于(D)。
A.河漫滩、各级阶地沉积及时代与上述沉积相当的古河床沉积中;
C.河漫滩、各级阶地及时代较新的古河床沉积中;
B.河漫滩、一级阶地、二级阶地沉积及时代与上述沉积相当的古河床沉积;
D.河漫滩、一级阶地沉积及时代与上述沉积相当的古河床沉积。
10.斜坡形成后应力状态变化的基本特征表现为(A)。
A.坡顶拉应力集中,坡面径向应力降低,坡脚剪应力集中;
B.坡顶剪应力集中,坡面径向应力降低,坡脚拉应力集中;
C.坡顶拉应力集中,坡面径向压应力集中,坡脚剪应力集中;
D.坡顶拉应力集中,坡面切向应力将,坡脚剪应力集中;
五、简答题(共15分,每题5分).
1.简述导致地壳表层岩体应力状态的复杂性的主要作用。
答题要点:
① 地质条件、岩体经历的地质历史对岩体应力状态的影响;(1分)
② 岩体自由临空面附近的应力重分布和应力集中效应;(1分)
③ 不连续面附近的应力集中效应;(1分)
④ 岩体切割面附近的残余应力效应。(2分)
2.简述斜坡变形破坏的防治措施。
答题要点:
① 消除、消弱或改变使斜坡稳定性降低的各种因素;(2分)
② 降低下滑力、提高斜坡抗滑能力;(2分)
③ 主动防御和绕避。(1分)
3.简述地下洞室开挖后围岩应力重分布的一般特点。
答题要点:
① 径向应力随着向自由表面的接近而逐渐减小,至洞壁处变为0;(1分)
② 切向应力在一些部位愈接近自由表面愈大,并于洞壁处达到最大,产生压应力集中;(2分)
③ 切向应力在另一些部位愈接近自由表面愈小,有时甚至于洞壁附近出现负值,产生压应力集中。(2分)
五.论述题(共10分)
根据下图论述岩体的应力-应变特性与地壳应变速率间的关系。
(1-强烈构造活动区; 2-现今构造活动区; 3-构造稳定区)
答题要点:
①强烈构造变动区:
岩体的CRC0,则必然断层带的CFC0;岩体处于弹性状态,应力随时间不断增高直至破坏;破坏既可沿断裂带、也可在岩体内部发生; (3分)
②现代构造稳定区:
岩体的CRC0,断层带的CFC0;岩体和断层带的应力均经过初期的减速型增长阶段后,逐步稳定在与地壳应变速率和岩体性质相适应的特定水平上。 (3分)
③现代构造活动区:
岩体的CR介于C0与和某一临界值Ca(相当于最危险方向断层带的CF=C0时的应变速率)之间,即CRC0、CFC0;岩体内和断层带的情况不同:
a.岩体内应力发展很快进入粘性变形阶段,最大受力方向压缩、最小受力方向拉伸变形,不发生破坏;
b.断裂带处于弹性状态,应力随时间不断增高直至破坏;(4分)
原位测试名词解释?
解释如下:
原位测试的意思是在岩体、土体所处的原位置,保持其原有结构、含水率和应力状态,遵循技术程序,直接或间接测定岩土的工程特性及参数的技术操作。常用的原位测试方法有: 载荷试验、静力触探试验、旁压试验、十字板剪切试验、标准贯入试验、波速测试及其他现场试验。
简介:
优点:可以测定难于取得不扰动土样的有关工程力学性质;可避免取样过程中应力释放的影响;影响范围大,代表性强。
缺点:各种原位测试有其适用条件;有些理论往往建立在统计经验的关系上等。影响原位测试成果的因素较为复杂,使得对测定值的准确判定造成一定的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