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行百里者半九十整句诗
“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整句诗:亏功一篑,未成丘山。凿井九阶,不次水泽。行百里者半九十,小狐汔济濡其尾。故曰时乎,时不再来。终终始始,是谓君子。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原文的意思是:能走完百里路程的人,比走完九十里路程的人少了一半。
后人将“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改为“行百里者半九十”,去掉一个“于”字,意思就又可以理解为: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越要坚持到最后。该成语在句中多作分句,也作定语。常用以勉励人做事情要坚持到底不松劲。
行百里者半九十什么意思
行百里者半九十意思如下:
“行百里者半九十”比喻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虽然“九十里”离“一百里”只差“十里”,但这“十里”处于愈接近成功愈困难的关键时刻,必须抱着锲而不舍、持之以恒的精神,以坚定的决心坚持到最后。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处: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意思是: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
“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出自何处?
人们常说,“行百里者半九十”。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行一百里的路走了九十里后,也只能算是走完了一半的路程。比喻越接近成功,越不能松懈,反而要更为警惕,坚持到底,才能争取最后的胜利。那么,这句话的出处在哪里呢?
“行百里者半九十”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这句话的来历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传说。
相传,秦王赢政实行了“远交近攻”的“连横”政策,加之秦国几代积累的强大实力和得天独厚的有利地形。几年下来,六国之中有的被消灭,没有灭亡的其实力也被大大削弱,秦王赢政统一中国的大局已定。此时,秦王赢政逐渐懈怠下来,把政事交给相国处理,自己却在宫中寻欢作乐,贪图享受起来。一天,有一个耄耋老人,从百里远处赶到京城咸阳,他让待卫通报一定要进宫面见秦王。赢政觉得蹊跷,便亲自接见了老人。
进宫后,赢政问道:“老人家,你这么大年龄,从那么远的地方赶来,路上一定很辛苦吧!”老人回答说:“是啊!我从家乡出发,赶了十天,走了九十里的路程,又赶了十天,才走完了最后的十里路,好不容易才赶到京城。”
赢政听后笑道:“老人家,你算错了吧?起先十天就走了九十里路,后来的十里路怎么能走了十天呢?”老人回答说:“走头十天时,我一心赶路,精力充沛。但走了九十里以后,一方面实在觉得很累,另一方面也觉得没有多少路了,所以就放松下来,那剩下的十里路,似乎越走越长,每走一步都要使出许多力气,一直走了十天,才到了咸阳。这样一算,前面的九十里路,只能算是路程的一半。”赢政点点头,又问:“老人家赶了那么远的路,如此辛苦地来见我,一定有什么重要的话想对我说吧?”
老人回答说:“我就是想把这走路的道理禀告大王。如今,我们秦国统一的大业眼看就要完成,但老臣觉得这就像我要走一百里路而已经走了九十里一样,我希望大王把以往的成功看作事业的一半,还有一半需要更大的努力去完成。如果现在放松下来,那以后的一半路就会特别难走,甚至会半途而废,走不到终点!”
秦王赢政听后很受震动,谢过老人忠告,从此再也不敢松懈,把全部精力都放到统一六国的大业上去,最终完成了一统中国的大业。
“行百里者半九十”也表示“末路之难”,形容最后一段路程的艰难,激励人们做事时要一鼓作气,切不可半途而废,以免功败垂成。“行百里者半九十”是对成功者的劝勉与赞赏,有时也是对失败者的感慨与叹息。
行百里路半九十是什么意思?
要走一百里路行百里路者半九十,走行百里路者半九十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
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愈要认真对待。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 激励人在做事的时候要一鼓作气,不可半途而废。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出自行百里路者半九十: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行百里路者半九十:“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
译文:《诗经》上说:“要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走了一半。。’这句话指最后的一段路最艰难啊。”
扩展资料
相关国外谚语
1、The going is toughest towards the end of a journey.
在接近旅程终点时,前进是最艰难的。
2、One must sustain one's effort when a task is nearing completion.
当任务即将完成时,一个人必须坚持自己的努力。
3、The last part of an endeavor is the hardest to finish.
努力的最后一部分是最难完成的。
4、The last leg of a journey marks the halfway point.
旅程的最后一段是中途点。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百里者半九十
行百步者半九十是什么意思,出自哪里!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意思是: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越要坚持到最后。
全文(节选)如下:
《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今大王皆有骄色,以臣之愚观之,天下之事,依世主之心,非楚受兵,必秦也。何以知其然也?
秦人援魏以拒楚,楚人援韩以拒秦,四国之兵敌,而未能复战也。齐、宋在绳墨之外以为权,故曰先得齐、宋者伐秦。
秦先得齐、宋,则韩氏铄;韩氏铄,则楚孤而受兵也。楚先得齐,则魏氏铄;魏氏铄,则秦孤而受兵矣。若随此计而行之,则两国者必为天下笑矣。
译文如下:
《诗经》上说:‘走一百里路,即使走了九十里还只是一半。’着重指出走最后一段道路是十分艰难的。如今大王常常有骄傲的情绪,臣曾经留心观察,方今天下之事,根据诸侯的心意,不是联合对付楚国,就是并力收拾秦国。何以见得?
秦人援魏抗楚,楚人援韩抗秦,只因势均力敌,正处在相恃不下的局面。而宋、齐两国置身四国之外,就显得举足轻重。
因此可以断言秦、楚两国谁先争取到宋、齐,谁就能取得最后的成功。秦国如果争得两家外援,就能遏制削弱韩国;韩国受到遏制,那么楚国便孤立无援而遭到打击;假如楚国先得到齐国的援助,魏国就会衰败,魏国衰败之后,秦国就会陷入孤立,饱受战祸。
如果按这条路走下去的话,那么秦、楚两国必然有一方遭受败亡之辱。
扩展资料:
《谓秦王》出自《战国策》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是战国时期游说之士的著作。
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 hé)的斗争。全书约12万字。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21年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行百里者半九十
行百里者半九十是什么意思
意思是: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是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要认真对待。
出自西汉·刘向《战国策·秦策五·谓秦王》:诗云:行百里者半于九十。此言末路之难也。意思是:一百里的路程,走到九十里也只能算是才开始一半而已,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
这句话的典故:
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才算走了一半,比喻做事愈接近成功愈困难。战国时期,秦国自商鞅变法以后,国势迅速强大。百余年间,连败楚及三晋,统一中国逐渐提上了议事日程。而在此时,秦国统治者骄矜自大。
这样,有的说客便规劝秦国统治者(姚本战国策谓指秦王政)提高警惕,夺取统一中国的最后胜利。他说,逸《诗》中说,走一百里路,走了九十里,还只算走了一半,说的是夺取最后胜利是非常困难的啊!现在大王您却面有骄色,照我看来,诸侯们心中想的,不是攻打楚国,就是要攻打秦国。如果不作准备,是一定为天下人所耻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