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目录一览:
- 1、中山国是由周天子分封的国家 他的封地是以哪儿为中心的河北省中部一带 他有着光辉的文化 又有着灿烂的艺术
- 2、号称战国七雄之外的第八强国,最后的结局怎样?
- 3、《魏书》卷一百六上 志第五◎地形二上(3)
- 4、请问中山郡在哪?
- 5、你知道三国演义里提及的古地名,现在在哪里吗?(十二)
- 6、汉朝的中山在哪里?
中山国是由周天子分封的国家 他的封地是以哪儿为中心的河北省中部一带 他有着光辉的文化 又有着灿烂的艺术
首先,中山国并不是周天子分封的国家,而是少数民族白狄建立的国家。
第二,中山国是春秋时期白狄建立的,在今河北省正定县东北。战国初期建都于顾(今河北省定州市),公元前406年被魏国攻灭;后复国,迁都灵寿(今河北省平山县东北);公元前乘燕国内乱、齐宣王进攻燕国之机,攻取燕国许多领土;公元前296年被赵国打败,次年亡国。所以,说“以哪儿为中心”,答案就是:其中心先在今河北保定市定州,后在今石家庄市灵寿县。
第三,说到分封,倒是有一个分封的中山国。不过,不是周天子分封的,而是汉景帝分封的。西汉景帝三年(公元前154年),置中山国,治卢奴(今河北省定州市),此后屡次更改,忽而是中山国,忽而又是中山郡。
题主说的中山国应该不是汉朝的中山国!
号称战国七雄之外的第八强国,最后的结局怎样?
众所周知中山郡,在战国时期有七个强大中山郡的诸侯国中山郡,分别为秦、齐、楚、赵、燕、韩、魏,在历史上也被称为“战国七雄”。但其实除了这七个国家之外,实际上还有一个被称为战国七雄外的第八强国,它便是——中山国。
中山国是春秋末战国初由北狄鲜虞部建立的政权,其区域大致在今天太行山东麓的河北中部一带,因其城中有山而得名“中山国”。中山国是先秦时期的“千乘之国”,在当时也算是一个强国。不过这个国家却很特别,先于公元前407年被魏国占领,随后中山桓公迁都灵寿,中山国趋于鼎盛,成为了战国时期备受瞩目的诸侯国之一。但中山国的繁盛只是昙花一现,在公元前296年便彻底被赵国击溃!
那么问题来了,这号称战国七雄外的第八强国——中山国,为何会前后受到两次打击呢中山郡?我们本文一起来看一下!
一、中山国的建立
在春秋中后期,鲜虞人的主要敌人是晋国。
晋国早期的时候位于今晋南黄河汾水以东地区,远离周王室。当时的晋国相对来说比较弱小,且四周被分布得既广漠又密集的戎、狄部落包围着,为了求取生存便对周边的鲜虞部落进行了多次讨伐。几年后,鼓、肥、仇由等鲜虞属国皆被晋国占领。
公元前506年,鲜虞人在有险可守的中人城(今河北唐县西北粟山)建国,因其城中有山,因此被称为“中山国”。而关于“中山国”这一名称,最早可见于《左传》:“公元前506年春,晋国拒绝蔡候伐楚的要求,专心准备攻打中山国。公元前505到504年间,晋国先后两次进攻鲜虞中山国。”
但是在公元前497年,因其晋国发生内乱,故而使得中山国得以从晋国的重压下获得喘息之机会,并开始介入到列国的纷争中来!
二、魏灭中山
魏国是由春秋时期晋国中的魏氏家族转化而来的,在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后,魏国凭借着雄厚的实力一跃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其国君甚至一度成为战国时期的霸主。此外,晋国时期的魏氏还利用一切时机扩大自己的领地,不断增强自身实力,在当时卿族之间的角逐中获利颇丰,从而奠定了魏国统治的基本范围。
虽然此时魏国的实力比中山国要大的多,但是吞并中山国并非都是一帆风顺的。在公元前424年,魏国准备进攻中山国的消息传到了赵国,赵国大臣常庄谈于是就向赵国国君赵襄子陈述其中利害,其言曰:“魏并中山,必无赵矣。”这也就是说,如果中山国灭亡,那么赵国也就危在旦夕了,即所谓的唇亡齿寒。
正因为常庄谈的这次进言,从而使得中山国转危为安,而魏国对中山国的首次行动还未正式实施便胎死腹中了。
要知道,当时魏国如果真的将中山国灭掉的话,那么不仅仅只影响到魏国和中山国,而且还会影响到赵国与其中山郡他诸侯国之间的利益。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有着特殊地理位置的中山国在整个形势下的变化,可以说是“牵一发而动全身”。
虽然第一次行动失败了,但对于拥有雄才大略的魏文侯来说,他却始终没有放弃攻打中山国的决心。
公元前414年,赵国赵襄子之子赵烈侯刚刚继位,无暇东顾,这就给了魏文侯创造了一个绝佳的机会。随后,魏文侯便提出要向赵国借道进攻中山。起初的时候,赵烈侯并不答应,因为一方面来说,赵国刚刚从战争中恢复过来,需要休养生息,恢复国力;另一方面来说,中山国与赵国唇亡齿寒,如果一旦中山被灭,那么就会威胁到赵国的生存。不过赵烈侯的大臣赵利却给出了不一样的建议!
赵利向赵烈侯陈述其中利弊,认为魏国进攻中山国无论谁胜谁负对赵国都是有利而无害的。如果魏国攻打中山失败了,那么魏国首先不能得到中山之地,其次就是在战争过程中必定会有所损耗,而这对赵国是有利的。反之,魏国虽然灭掉了中山,但是越赵治理中山对魏国也没有多大益处。所以赵国的明智之举就是答应魏文侯借道的请求,并同时静观其变,坐收渔翁之利。
所以我们从这里可以看到,此时的赵国已经无形中成为了“魏灭中山”这场战争的有力推动者。
公元前408年,在一切准备就绪之后,魏文侯便派遣大将乐羊率兵北上,开始了讨伐中山的战争。经过三年的艰苦奋战,魏国终于在公元前407年占领中山国。中山国的残余部众退入到了太行山中。
三、赵灭中山
中山被灭之后,中山桓公经过长达二十余年的励精图治,终于彻底摆脱了魏国的统治并复国,其国力逐步增强。特别是成公时期,为中山国发展史上的高峰阶段,当时的中山国其疆域约“方五百里”,成为了“诸侯所瞩目的北方一强”。
但由于复兴后的中山国在赵国的东北部,将其南北两部分领土分割开来,这严重威胁到了赵国的统治。为了解决这个心头之患,赵国先后两次进攻中山国,第一次是公元前377年在今河北省高邑县西境内的“房子之战”;第二次是公元前376年在今河北省唐县西的“中人之战”。但侵略中山国的进程,最后因赵敬侯的死而告一段落。
赵国真正完成灭亡中山国的国君,是因胡服骑射而声名远扬的“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之所以要努力灭亡中山国,首先来说,赵国在经过赵敬侯和赵肃侯的苦心经营后,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赵武灵王一方面继承祖宗的遗愿,扩展北部边疆地区,另一方面则想进一步稳固赵国在诸侯国中的大国地位。其次,随着各国疆域的演变,中山国地处赵国的内部,将赵国的领土划分成了两个几乎不相连的部分。中山当时控制的太行山要塞井径和鸦之塞是联系赵国太行山以东的邯郸地区和以西的晋阳、代地的重要枢纽。此外,中山国南部的滤论河也严重阻碍了赵国进一步北进的战略行动。因此,赵灭中山势在必行!
公元前305年,赵武灵王亲率大军进攻中山国。中山国君面对赵国强大的军事优势,自知不敌,只好割地求和,献出了四个重要的城邑,结果致使中山国元气大伤,但最终也只是求得短暂的和平而已。赵武灵王二十三年和二十五年的进攻中,相继占领了中山国的大片领土,使其赵国疆土以北与燕国相接壤,西至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和包头市一带。
公元前296年,赵国灭亡中山国,并将其国君迁到肤施。中山国自春秋末期建立,经过两百多年的时间,最终宣告灭亡。
赵国将中山国灭掉之后,将其变成自己的一个郡,即“中山郡”。中山国从此成为赵国进行南北沟通的重要交通要道,也正因为这样,才使得中山人与赵人之间能进一步交流与融合。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到,在鲜虞中山国的发展历程中,与其他诸侯国之间的摩擦从未终止过。比如由于晋国卿族之间实力的变化,中行氏、范氏和赵氏都曾讨伐过鲜虞部落。后来中山建国,魏国和赵国也都曾发兵灭亡过中山国。在战国时期,中山国还与燕国之间闹了矛盾。
《魏书》卷一百六上 志第五◎地形二上(3)
林虑(二汉属河内中山郡,晋属汲郡。前汉名隆虑中山郡,后汉避殇帝名改焉。真君六年并邺,太和二十一年复。有陵阳河,东流为垣。)临淇(天平初分朝歌、林虑、共县置。有王莽岭。源河,东流为淇。有黎川、祜柏岭、黎城、淇城。)共(二汉属河内,晋属汲。天增中属。有星城、凡城、旧水陂、柏门山。桓门水,南流名太清水。有檐山、白鹿山。)魏德(天平二年分朝歌置。有累山、冷泉。)
丘顿郡(晋武帝置。)
领县四
户一万七千二十二口八万七千六十三
顿丘(太和中并汲郡,余民在畿处者景明中置。有鱼阳泽、帝颛顼冢、帝喾冢。)卫国(二汉属东郡,晋属。汉曰观,后光武改。有卫国城、卫康叔冢、子路冢、蒯聩冢、孔悝冢、卫辄冢、卫灵公冢、武乡城。)临黄(真君三年并卫国,太和十九年复。有宫城、黄城、卫新台、昌乡水。)阴安(二汉属魏郡,晋属。真君三年并卫国,太和十九年复。有阴安城。审食其冢。)
濮阳郡(晋置,天兴中属兖州,太和十一年属齐州,孝昌末又属西兖。天平初属。)
领县四
户一万八千六百六十四口五万五千五百一十二
廪丘(前汉属东郡,后汉属济阴,晋属。有羊角哀左伯桃冢、管公明冢。濮阳二汉属东郡,晋属。)城阳(二汉、晋属济阴,后属。有瓠子河、雷泽。)鄄城(二汉属济阴,晋属。)
黎阳郡(孝昌中分汲郡置,治黎阳城。)
领县三
户一万一千九百八十口五万四百五十七
黎阳(二汉、晋属魏郡,后罢,孝昌中复属。有黎阳山。)东黎(永安元年分黎阳置。)顿丘(二汉属东郡,晋属顿丘,太和十八年属汲,后属。永安元年分入内黄,天平中罢。)
清河郡(汉高帝置。)
领县四
户二万六千三十三口十二万三千六百七十
清河(二汉、晋属。前汉曰厝,后汉安帝改为甘陵,晋改。有河城。)贝丘(二汉、晋属。)侯城(太和十三年置。有侯城。)武城(二汉、晋曰东武城,属,后改。有武城。有暗閤。)
定州(太祖皇始二年置安州,天兴三年改。)
领郡五县二十四
户一十七万七千五百一口八十三万四千二百七十四
中山郡(汉高帝置,景帝三年改为国,后改。)
领县七
户五万二千五百九十二口二十五万五千二百四十一
卢奴(州、郡治。二汉属。世祖神中置新城宫。有焉卿城、乐阳城。)上曲阳(前汉属常山,后汉属,晋属常山。真君七年并新市,景明元年复属。有平乐城。有恒山、嘉山、黑山、尧山、黄山。)魏昌(二汉、晋属,前汉曰苦陉,后汉章帝改为汉昌,魏文帝改。有魏昌城、安城。)新市(二汉、晋属。有蔺相如冢、义台城、新市城。)毋极(二汉属,晋罢。太和十二年复,治母极城。有新城、廉台。)安喜(二汉、晋属,前汉曰安险,后汉章帝改。有天井泽、安喜城、赵尧祠。)唐(二汉、晋属。有左人城、寡妇城、唐水、狼山祠。)
常山郡(汉高帝置,曰恒山郡,文帝讳恒,改为常山,后汉建武中省真定郡属焉。孝章建初中为淮阳,永元二年复。)
请问中山郡在哪?
中山郡中山郡,中国古代郡、国名。西汉置中山国中山郡,屡改为郡。因其为战国时中山国之地中山郡,故名中山。隋初废。
秦时其地属恒山郡(一名常山郡)。汉景帝三年(前154年)中山郡,分常山郡东部置中山国中山郡,封皇子刘胜为中山王。治所在卢奴县(今河北省定州市)。汉武帝时,以推恩令分封十九个侯国入邻郡。昭帝、宣帝时又分出三个侯国。宣帝五凤三年(前55年),国除为中山郡。元帝永光三年(前41年),徙清河王为中山王,复置中山国。成帝建始二年(前31年),中山国除为郡。阳朔二年(前23年),徙信都王为中山王,复置国。绥和元年(前8年),以涿郡五县益封中山国。王莽时国除。
光武帝建武元年(25年)封刘胜为中山王,复置中山国。建武十三年(37年)国除为郡,十七年封刘辅为中山王,复置国,领中山、常山两郡。二十六年,徙中山王辅为沛王,中山国除为郡。三十年(55年),封刘焉为中山王,复置国。桓帝延熹元年(158年),分中山、河间、安平数县置博陵郡。灵帝熹平三年(174年),中山王绝嗣,国除为郡。魏、晋皆置中山国。十六国后燕定都于中山。北魏置中山郡,为定州州治。隋开皇中废。大业中,以其地置博陵郡。
你知道三国演义里提及的古地名,现在在哪里吗?(十二)
今湖北襄阳。东汉末年这里曾发生过一次战役:樊城之围。指的是汉献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蜀前将军关羽北进荆、襄(魏荆州治新野,今河南新野;襄阳郡治襄阳,今湖北襄樊)的作战。
中国古代西汉开始有的郡名,设立于西汉景帝三年七国之乱后(公元前154)年,析置楚国南部为沛郡。辖县37个,40余万户、200余万人,治所在相县(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王莽改为吾符郡,属豫州。东汉建武二十年(44)六月,汉光武帝刘秀改封其子刘辅为沛王,郡改为沛国,沛国仍都相(今安徽淮北市,相山区)。西南部地区被归入汝南郡。东汉时期沛国以及汝南郡,都属豫州刺史部管辖(今安徽亳州)。东汉末年曹操是沛国西部的谯县人氏,他将原沛国包括郡治相县在内的绝大部分划归新建的谯郡,沛国范围大大缩小,沛国治所也迁移到了北部的沛县(今江苏沛县)。
在三国演义里,徐庶假名单福自称是颍上人,在历史上徐庶为颍川郡长社县人。即今河南许昌长葛东。
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湖北省襄阳市,距襄阳城西约20里西山环拱之中(襄城区、南漳县、谷城县)三区县交界处隆中风景名胜区内。是三国时期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和思想家,诸葛亮和其叔父隐居之地。
位于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河南省南阳市城西4公里处,是卧龙诸葛亮躬耕10年的名胜古迹,也是东汉末年刘备三顾茅庐的地方。
今山东临沂市沂南县。故址在今山东沂南县砖埠镇孙家黄疃、里宏、大小汪家庄一带。公元前221年,秦设立阳都县,东晋废。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置阳都县。阳都是我国著名政治家、军事家、一代贤相诸葛亮的出生地和少年成长地,也是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的祖居地。
曹操改广汉属国为阴平郡,治阴平(今甘肃文县西北),后被蜀汉占有,仍置阴平郡。邓艾灭蜀时经过的阴平道是指从今文县穿越岷山山脉,经过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秦汉时开始设置,治在今成县以西。其时,郡治内多有氐族、羌族。王莽时改武都郡为乐平郡。东汉前期,罢平乐道、嘉陵道、循成道三道,郡治移至下辨县(县治在今甘肃省成县西北),改属凉州刺史部。安帝永初五年(111年),陇西郡羌道别属武都郡。汉末,曹操弃武都郡,迁其人口于右扶风小槐里。武都郡遂为蜀汉占据。
辖今陇西,漳县,武山大部。治原道(今甘肃陇西县三台境内),三国白马将军庞德便是南安郡人。汉献帝建安中期(196—220),从汉阳郡析置南安郡。治豲道县(今陇西东南),领3县:豲道、新兴(今漳县、武山境内)、中陶(今陇西东南、漳县境内)。属凉州。魏文帝黄初元年(公元220年)南安郡属秦州,仍治豲道县(今陇西东南)。
古代区划名,辖今镇原、宁县、正宁等地。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析北地郡地置安定郡,共有12个下县。东汉安定郡属凉州,改治临泾县,领6县,原领临泾、彭阳、泾阳、祖厉、乌支(乌氏更名)4县,另置阴盘,朝那2县。东汉永初五年(公元111年)由于羌族攻入安定郡内,郡治徙美阳(今陕西扶风县法门镇)。三国魏安定郡属雍州,治临泾县(今镇原县南),领临泾、彭阳、泾阳、泾阴、阴密、乌支、朝那6县。
古代行政区,即今甘肃省天水市所辖两区五县:秦州区(秦城区)、麦积区(北道区),秦安县、武山县、甘谷县、清水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 秦州区和麦积区是其主要地区。西汉元鼎三年(前114年),析陇西郡地置天水郡,治所在冀县(今甘肃甘谷东南),领平襄、冀县(今甘谷县东)、成纪(今天水市秦安县)、獂道(今陇西县东南)、望垣(今天水市西)、罕开(今天水市北道区南)、绵诸(今清水县西南)、陇县(今张家川县)、街泉(今庄浪县东南)、戎邑道(今清水县北)、略阳道(今秦安县东北)、清水、阿阳(今静宁县西南)、勇士(今榆中县东北)、兰干(今陇西县东北)、奉捷16县。属凉州。东汉永平十七年(74年),天水郡更名汉阳郡,改治冀县,领11县,原领冀县、干襄、成纪、望垣、陇县、略阳、阿阳、勇士8县,由陇西郡划入西县、上邽2县,新置显亲县(今秦安县西北)。三国魏复名天水郡,为秦州治。仍治冀县(今甘谷县东),领冀县、显新(显亲县更名)、成纪、西县、上邽、新阳(今天水市北道区西北)6县。
在今河南临漳县西南。赤壁之战前,曹操占据中原,为向南扩展自己的势力,在邺城铜雀台南八公里处挖掘了一个人工湖泊,大练水兵,这个地方叫玄武池(也叫南校场)。
今河北省博野县。东汉桓帝延熹元年(公元158年)析中山郡置博陵郡,献帝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徙赵王珪为博陵王,博陵郡为博陵国,治博陵县(今保定博野县)。曹魏时废博陵国为博陵郡。
中国古地名,始于汉代。古代汝阳,以古汝水为名。与今洛阳市汝阳县所属地域不同。古汝阳今所属位置在河南省汝南县附近。西汉时,汝阳县属豫州汝南郡。
汉水入长江处,也称汉口、沔口、鲁口。即今湖北武汉市汉口。后三国吴孙权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黄鹄山上筑城,因与夏口相对,亦名夏口。
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41年),更秦鄣郡为丹阳郡,治宛陵(今安徽省宣城市宣州区),此谓“汉郡”。领宛陵县(今安徽宣城)、秣陵县(今南京)、胡孰县(今南京)、江宁县(今南京)、江乘县(今南京市栖霞区一部分)、句容县(今江苏句容)、丹阳县(今安徽当涂)、溧阳县、於潜县(今属浙江)、春谷县(今安徽铜陵)、故鄣县(今浙江安吉)、泾县(今属安徽)、石城县(今属安徽)、陵阳县(今安徽青阳)、芜湖县、黝县(今安徽黟县)、宣城县(今属安徽)、歙县(今属安徽)等县。汉武帝元封五年(前106年)初设刺史部十三州,丹阳郡属扬州。扬州治所在在秣陵城西西州桥与冶城之间。东汉因之。孙权弟孙翊在丹阳做过太守,被边洪刺杀。
今重庆忠县。三国时期孙吴名将甘宁是巴郡临江人。
《三国演义》中,“西川”一词大部分情况下指整个益州;有时则与“东川”对举,指益州西部地区。
今鄂州市。公元前221年(秦始皇二十六年),秦置鄂县,属南郡。汉代,鄂县属荆州江夏郡,郡的治所在安陆(今湖北云梦)。三国分立时,孙权于魏黄初二年(221年)自公安迁都于鄂县,取“以武而昌”之义,改鄂县为武昌,设武昌郡,为都城。
汉朝的中山在哪里?
简介
原名香山,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县。1983年设市。2000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中区办事处和北区办事处,组成石岐区办事处;撤销浪网镇,将其并入民众镇。至2000年底
详细
原名香山,1925年为纪念孙中山先生改名为中山县。1983年设市。
2000年5月,经省人民政府批准,撤销中区办事处和北区办事处,组成石岐区办事处;撤销浪网镇,将其并入民众镇。至2000年底,全市设置19个镇、4个街道办事处、1个开发区,辖94个居委会、400个村委会。
石岐区(38个居委会:白水井、民生中、南园、狮子、麻洲、南下、河泊、桂园、南新、民族、仁和、蒌园、大维、青云、凤鸣、仁厚里、太平、莲峰新村、天门、后岗、莲塘、汇源、梅基、安栏、湖滨、仙湖、富豪、湖滨中、东明、莲兴、莲员东、莲员西、东盛、岐乐、建华、联安、悦来南、老安山;9个村委会:南下、老安山、团结、员峰、张溪、基边、天门、厚兴、岐头)
西区(5个居委会:烟洲、沙朗、广丰、西堤、西苑;5个村委会:长洲、后山、沙朗、隆平、隆昌)
东区(9个居委会:威力、柏苑、花园、松苑、竹苑、夏洋、齐富、东裕、富湾;17个村委会:柏山、新村、沙岗、槎桥、新安、库充、亨尾、三溪、紫马岭、土瓜岭、起湾、齐东、老富头、白沙湾、长江、大鳌溪、小鳌溪)
南区(2个居委会:环城、城南;14个村委会:沙涌、上塘、恒美、渡头、竹秀园、福涌、后寮、金溪、沙田、树涌、曹边、北台、龙环、马岭)
火炬区(2个居委会:张家边、中山港;24个村委会:濠头、濠四、沙边、泗门、五星、陵岗、大岭、窈窕、西桠、宫花、江尾头、大环、神涌、小隐、义学、海傍、二洲、灰炉、黎村、珊洲、东利、茂生、马鞍、张家边)
黄圃(4个居委会:三社、永平、南龙、新明;26个村委会:新地、文明、兆丰、大滘、吴栏、大魁、雁企、大岑、乌珠、苏埒、石军、横档、长围、新二、新沙、二丘、平洲、二河、马安、团范、岗东、石岭、指北、镇一、镇二、镇三)
阜沙(2个居委会:阜圩、建安;11个村委会:卫民、牛角、阜东、罗松、阜沙、大有、丰联、上南、文安、新团结、南强)
三角(1个居委会:三角;19个村委会:高平、新洋、东会、东南、南安、三角、居安、爱国、结民、合作、乌沙、爱民、东平、光二、光明、和平、新锋、新联、新群)
民众(4个居委会:民众、浪网、遂民、多宝;29个村委会:克沙、新伦、民平、民标、新平一、新平二、新平三、新平四、新民、五四、新华、沙仔、锦标、锦丰、上浪、新盛、前锋、乐民、民家、民定、民合、上网、万安、浪网、东胜、三墩、新农、接源、三丰)
南朗(3个居委会:南朗、翠亨、横门;29个村委会:泮沙、南朗、龙穴、左步、冲口、岐山、林溪、濠冲、南塘、榄边、大车、东桠、关塘、贝外、贝里、白企、合里、合水口、冲口门、崖口、石门、翠亨、下沙、民众渔村、小榄渔村、黄圃渔村、十顷、麻东、麻西)
五桂山(1个居委会:五桂山;5个村委会:桂南、南桥、石鼓、龙塘、长命水)
三乡(1个居委会:圩仔;16个村委会:前陇、西山、古鹤、新圩、茅湾、鸦岗、白石、南龙、桥头、大布、雍陌、泉眼、塘敢、乌石、平岚南、平岚东)
板芙(1个居委会:板芙;13个村委会:板芙、板尾、四联、禄围、寿围、孖冲、广福、西河、金钟、里溪、深湾、白溪、湖洲)
神湾(1个居委会:神湾;10个村委会:外沙、古宥、南镇、神湾、大排、芒冲、磨刀、竹排、定溪、渔业村)
坦洲(3个居委会:坦洲、金斗、大兴;21个村委会:坦洲、合胜、安阜、同胜、十四村、七村、永一、永二、沙心、坦南、蜘洲、裕胜、永合、建新、联一、联胜、联星、南沙、群胜、新前进、大冲口渔村)
古镇(3个居委会:古镇、海洲、曹步;20个村委会:古一、古二、古三、古四、六坊、七坊、冈东、冈南、曹一、曹二、曹三、沙源、民乐、市边、红庙、华光、教昌、北海、麒麟、显龙)
小榄(4个居委会:新市、沙口、下基、升平;17个村委会:九洲基、东区、西区、北区、福兴、竹源、沙口、埒西一、埒西二、绩东一、绩东二、绩西、埒东、联东、宝丰、菊城、永宁)
东升(2个居委会:东升、坦背;18个村委会:高沙、裕民、同乐、兆隆、益隆、东升、永胜、新成、坦背、胜龙、沥心、北洲、白鲤、水丰、太平、观栏、利生、同茂)
东凤(2个居委会:东凤、兴华;13个村委会:同安、安乐、伯公、民乐、小沥、和泰、穗成、东和平、吉昌、东罟步、西罟步、永益、东凤)
南头(1个居委会:南头;10个村委会:南头、汲水、民安、北帝、穗西、华光、滘心、将军、低沙、孖沙)
港口(1个居委会:港口;22个村委会:群众、群乐、八村、马大丰、民主、新隆、新胜、西街、南九、穗农、石特、穗安、铺锦、莲花、白花、石基、老河、横河、惠民、公平、前进、前卫)
横栏(1个居委会:横栏;15个村委会:横东、横西、横南、宝裕、指南、九顷、六沙、五沙、三沙、贴边、新茂、裕祥、永丰、穗丰、鲫鱼沙)
大涌(1个居委会:大涌;10个村委会:大涌、南文、安堂、岚田、南村、石井、全禄、叠石、起凤环、青岗)
沙溪(2个居委会:汇源、下朗;27个村委会:大同、濠涌、敦陶、秀山、沙平、大石兜、新石门、新路、豪吐、龙瑞、云汉、乐群、龙头环、圣狮、象角、岚霞、岭后亭、下泽、中兴、申明亭、厚山、港园、涌头、涌边、岗背、水溪、板尾园)
2000年,据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中山市总人口2363322人(其中本市户籍人口135万人);5个街道、19个镇:石岐街道 197399人、东区街道 112387人、中山港(火炬区)街道 109878人、西区街道 62996人、环城(南区)街道 49433人、小榄镇 309948人、黄圃镇 98373人、民众镇 81822人、东凤镇 94816人、东升镇 111796人、古镇镇 124794人、沙溪镇 140791人、坦洲镇 134296人、港口镇 80873人、三角镇 62548人、横栏镇 66195人、南头镇 55110人、埠沙镇 40086人、南朗镇 83784人、三乡镇 173492人、板芙镇 70609人、大涌镇 55463人、神湾镇 28720人、五桂山镇 17713人。 (常住人口)
2002年,中山市辖5个街道(东区、西区、石岐、环城、中山港)、19个镇(港口、三角、民众、南蓢、三乡、坦洲、神湾、板芙、大涌、沙溪、横栏、古镇、小榄、东凤、南头、阜沙、黄圃、东升、五桂山)、1个民族乡,400个村委会、124个居委会。
截至2005年5月31日,中山市辖5个街道(东区、西区、石岐、环城、中山港)、19个镇(港口、三角、民众、南蓢、三乡、坦洲、神湾、板芙、大涌、沙溪、横栏、古镇、小榄、东凤、南头、阜沙、黄圃、东升、五桂山)。
2005年11月10日,中山市人民政府《关于撤销五桂山镇设立五桂山街道办事处的通知》(中府[2005]165号):根据《关于同意撤销中山市五桂山镇设立五桂山街道办事处的批复》(粤民区[2005]44号)精神,决定撤销五桂山镇,设立五桂山街道办事处。
截至2005年12月31日,中山市辖6个街道(石岐、东区、西区、环城、中山港、五桂山)、18个镇(港口、三角、民众、南朗、三乡、坦洲、神湾、板芙、大涌、沙溪、横栏、古镇、小榄、东凤、南头、阜沙、黄圃、东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