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作者:KTV免费预定

河南饥荒(河南饥荒是什么导致的)

KTV免费预定 2022年11月09日 01:13:03 34
河南饥荒(河南饥荒是什么导致的)摘要: 本文目录一览:1、1942年河南大灾荒,灾民怎么解决居住问题?...

本文目录一览:

1942年河南大灾荒,灾民怎么解决居住问题?

1942年的河南大灾荒,基本上大部分的灾民都逃到了陕西宝鸡这个地方。虽然陕西宝鸡是个小城市,地广人稀人口很稀少,但是这么多河南灾民一下子涌入到宝鸡,就使得宝鸡这个城市突然变得非常拥挤。因为灾民是没有钱买房和建造房屋的,所以他们只能在铁路的两边以及郊区平整的地方搭一些简易的帐篷来居住,这样就形成了很多的贫民窟,很多人称这些帐篷为河南棚子。由于帐篷容易损坏和燃烧,后来很多河南的灾民就开始通过租房和挖窑洞的方式来解决居住的问题。

河南大灾荒发生在1942年到1943年左右,是发生在日本侵华战争时候的饥荒,当时河南的灾荒比较严重,受灾的人数大约在1,200万人左右,而且有一将近200万人死于饥饿和饥荒引起的疾病,而且有大约300万人左右离开了河南,逃到陕西一带。当时的领导者国民政府虽然也针对灾情做出了救灾政策,但是由于力度不够,而且受灾的人数非常的多,一时也解决不了这个问题。

河南出现大灾荒的基本原因就是战争带来的,因为战争的爆发导致了粮食减产,而且战争期间中日军队对河南的运输业进行了封锁,所以就造成了运输困难,导致了农业区的破坏,而且后来黄河决堤了,使得灾情更加严重了。

而且当年的气温非常高,也很长时间没有下雨,该下雨的时候不下雨,不该下雨的时候又雨水严重,就导致了很多作物不能存活。而且当时政府的救灾力度非常不够,没有实施很强有力的措施,导致了这一灾情的加重,由于当时战争也需要征收粮食,这就导致大灾荒更加严重。

冯小刚呕心沥血却无人问津的电影《一九四二》,只因现实更加惨痛

1942 年发生了许多大事。中苏美英等国签署《联合国家共同宣言》,郭沫若创作 历史 剧《屈原》,英国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出生,中国女作家萧红在香港病逝,时年31岁。

也是同一年,身处抗战前线的河南发生举世震惊的大饥荒,上千万人流离失所,近300万人被饿死。

这一件极其悲惨的重大 历史 事件至今在中国的史书上鲜有记载,今人对其真相知之甚微。

最后知名作家刘震云为重温这段几乎已被这个民族淡忘的 历史 ,走访灾难的幸存者,最终写了一本名为《温故一九四二》的调查体小说,他也由此成为这场灾难的唯一记述者。

导演冯小刚看了后深有感触: “二战时,希特勒和纳粹屠杀犹太人的事情全世界都知道,但在1942年,中国河南旱灾饿死300万人,却很少人知道,不要说外国人,中国人也不知道。刘震云为此写了一本书,我在1993年看到,非常震撼。”

后来冯小刚根据刘震云的原著小说《温故一九四二》改编成了一部叙述 历史 性质的电影,叫做 《一九四二》 ,并重金邀请李雪健、张国立、陈道明等加盟出演。

温馨提示:可以点击下方卡片搜索可以免费观看此电影,请提前备好纸巾。

影片讲述了老东家在河南大闹旱灾之时到陕西躲灾,可未到目的地就以沦落为难民后,他亲眼见证儿子,儿媳,老伴,相继惨死,而政府的腐朽统治及日本人的入侵更是让这场灾难雪上加霜,最后只剩东家一人,在回河南的路上领养了同样遭遇失去家人的小女孩的故事。

电影反映生活,可生活有时会比电影更残酷。这些是搬上了荧幕的故事,那些 “易子而食”“卖儿弃女”“野狗吃尸体”“千里无人,饿俘山野” 的景象,又岂是短短两个小时就能描述得出来呢?

其实从1941年秋季开始,河南开始出现旱情,很多地方已经有绝收现象,农民们开始刮树皮,挖树根当作食物,到了1942年秋季,持续了一年的旱情更加严重,树皮、树根已经基本被挖光,灾民们开始大量死亡。照片上是当时陷入饥饿荒的河南灾民,所有人都蓬头垢面,等待着政府的救济。

当时的政府虽然采取了救灾行动,但既没有计划,也不尽力,各地都在互相观望,推卸责任,隐瞒灾情。

战乱加上饥荒,有一些妇女为了能够让自己的父母以及孩子活命,主动把自己卖给人贩子,换取一些粮食或者一点微薄的钱财。

1943年春,河南地区仍然干旱,很多灾民为了活命,选择全家一起外逃,灾情最严重的村子基本都是十室九空,成千上万人涌向了陕西,逃荒路上饿死的、从火车上失足掉下来摔死的、轧死的人数无法统计。 目前公认这场灾难中死亡人数是300万,但真实的具体数字已经永远成为了迷。

在电影里,为呈现出一个真实时代,以张国立为代表的这支逃难者主创演员不仅在开拍的半年前就开始练习河南方言。还在拍摄期间集体减肥,真正体验长期饥饿的感觉。张国立说, 真正到了那种饥饿浑身无力的时候,你会发现人物的台词很多都是多余的。

时隔78年,当年大饥荒的亲历者,大多已经辞世,即使活着的,至少也是八九十岁的老人,河南《巩县县志》中关于此事,只有短短一句 “民国三十一年,大旱,几近绝收,加之日军侵略酿成大灾,农民多以树皮、雁屎、观音土充饥。”

当我们觉得电影氛围太过沉重的时候,要知道这些血淋淋的画面在过去 历史 的某一个时刻真真切切的发生着。

影片一开始,就奠定了整部电影的基调,影片中大部分篇幅在拍摄逃难的过程,逃荒路上,一面是天灾,一面是战乱,四处是被炸断的残肢断臂,哀嚎遍野,民不聊生。

而这一过程,导演多用暗色调来表现,象征着底层人民暗无天地的生活, 且画面绝大部分面积为干旱的土地,极小部分面积为天空,这一画面给人压抑的感觉,暗示着政府的压迫式统治。

同时导演多次运用特写镜头来体现难民的惨状,如特写一群野狗啃噬逃难路上去世难民的尸体,给人极大的心灵冲击。同时又多次使用远景镜头来表现难民数量之多,又给人极大的视觉冲击。

影片中灾民逃荒的破衣烂衫、食不果腹和政府官员的丰衣足食、安稳无忧有着很鲜明的对比。

一开始片中提到 “蒋委员长因为河南饥荒特地减少了两个菜,以表对救灾的支持。” 这句话暗示了后面人民的背离的结局。在拍摄这一内容时,导演又巧妙的 采用以黄色为主的暖色调,来突出统治者安逸的生活。

一、地主范殿元(张国立饰)

范殿元原本是河南的一个地主,儿女双全,家境殷实。因为饥民“吃大户”,他的儿子在饥民和村民的混战中被打死。为保家人平安,在饥荒来临的时候,老东家赶着马车,带着他的妻子,拉着粮食加入了逃荒的队伍当中。

在逃荒途中,他的儿媳生下孙子后不久就体力不支,饿死了。电影中有很揪心的一幕是,在儿媳饿死后,她的婆婆就赶紧抱着刚出生没几天的孙子扒开她的衣服,说趁着身体还热喝几口奶,但是她死去的儿媳早已没有奶水。

后来他的妻子也饿死了,他的女儿被卖到了妓院,换了5升小米。

在逃荒途中为躲避敌机轰炸,范殿元抱着孙子趴在地上久久不敢起来,后来小孙子被他活活闷死了。

紧接着他的长工被日本人一刀穿喉,死了。

他的马车,粮食,银元在途中被地方的警察强行“征用”,其实就是抢走了。

逃荒本是为了让一家人活下来,可是范殿元到了陕西后就只剩下他自己,本是财主的他成了和佃户一样的逃荒者, 可见在灾祸面前所有的逃荒者都是平等的。

一无所有的范殿元不想逃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路上有人告诉他说: “现在回去就是个死” ,他很默然地说,“ 我就是想死得离家近些。”

范殿元那种绝望的心境,那种颠沛流离的疲惫精神使得他的希望如同肉体一般已变得危在旦夕。

然而他在转过山坡的时候,碰到了一个同样失去的亲人哭泣的小女孩,小姑娘对范殿元说她并不是哭她爹死,而是她认识的人都死了。

范殿元要小姑娘叫自己一声爷。小姑娘仰起脸,喊了一声“爷”。于是,他拉起小姑娘的手,往山坡下走去。横尸遍野,大雪飘摇。

二、范殿元的女儿-星星(王子文饰)

星星出现在镜头里的时候,怀里总抱着一只黑猫,宁愿自己少吃几口饭也要带着它,在躲过敌人飞机轰炸过后,她还无所畏惧地要跑出去找猫。

然而在她嫂子生下孩子后,她却说让家人杀掉了猫。随着一声刺耳的猫惨叫,猫被宰了炖汤,范殿元坐在闺女身边,哭着说:星星,爹对不起你啊!然而星星没有任何表情地看着被扒掉的猫皮,最后还说了一句: 我也要喝猫汤 ,那时候的她也已经饿到发慌。

当妓院假冒被服厂来买女孩的时候,星星提议父亲把自己卖了,范殿元不肯。星星劝说她爹: 我实在受不了了,连柴禾都没得吃了,你让我逃个活命吧!还能换五升小米。 她还特意向那个人强调自己识字读过书,以此来作为“优势”,最终她被买走了,她在服侍别人的时候,因为吃得太撑了导致蹲不下。

星星的结局是必然的,人在灾难面前已经没有底线了,一个小人物的历程却反映了当时环境下众多人的遭遇,实为可悲。

三、佃户瞎鹿(冯远征饰)

佃户瞎鹿是影片中最窝囊可悲的角色,为了几斗小米他可以不管自己的老婆被人戏弄,他也可以卖女儿来换几斗米给自己的母亲治病。

尽管已经活的如此无下限,但他还是没有在这场灾祸中活下来,最后偷驴不成,一头栽进了烧着开水的锅里,留下了两个孩子和他的老婆。

冯远征所扮演的瞎鹿才是影片中真正的灾民,活着就是为了吃饭,只要能活下来 。

冯小刚在《一九四二》里他没有自己的态度,一切让观众来定夺, “你看到什么就是什么” 。

不需要渲染,不需要加工修饰,就用白描的手法把最真实的场面还原给观众,里面从小人物入手,大量的细节描写,看似黑色幽默,其实是深深的悲哀。

据说当时冯小刚找到刘震云说想要拍摄这部电影的时候,连刘震云自己都觉得震惊: 他认为没有人要看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

本片酝酿于1993年,启动于2011年10月,最后冯小刚在最冷的五个月中完成了拍摄。因为是逃难题材的原因,整个剧组群演最多的时候高达六百多人,最少的时候也有三四百人,其中涉及转场厢车两百多辆,完全的拉链式拍摄。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庞大的团队,他们在细节上所作出的努力却十分令人动容。

比如在重庆的拍摄部分主要是国民党和宗教人士的活动场景,这条街道是由摄制组设计,重庆市政府出资修建的。修建完成后,摄制组去现场后简直被惊呆了,这些建筑都是按照永久性建筑来修建的,店铺里所卖的东西也都是实物。

后来这条街也成为了重庆的著名景点:民国街。

摄影组印象最深刻的是难民扒火车的那场戏,为了有一个好的拍摄效果,拍摄组从山西转移到东北终于找到了一个1942年美国产的火车头,而且还能开。

可是光有火车头没有车厢也不行,于是制片部门又根据当时的难民 历史 照片制作了逃难时的那种拉货用的平板车。

拍摄时是在东北零下20多度的情况下,当地群众还好心提醒剧组,不要用手摸铁,不然真的撕不下来。可是为了呈现真实的效果,不能人人都戴手套啊,于是戴手套的去摸铁,没戴手套的就去摸木头。

在零下20多度的雪地里、又在火车行驶过程中、火车顶上还坐了几百个群众演员的拍摄情况。摄影指导吕乐说,这辈子可能只碰到一次,可以当作他的收山之作了。

关于火车的六分钟前前后后一共花了一个月的时间,就最后呈现的效果来说是值得的。

以喜剧见长的冯小刚此生最想拍的一部电影,就是这部极其沉重的灾难片——《一九四二》。

这部电影可以说是冯小刚的情怀之作,他试图借一场70年前的人间灾难来反思国人的人性与救赎 。

然而电影上映以后,票房却票房一败涂地,与同期上映的《泰囧》票房相差近4倍,最后冯小刚拼了命的拍商业片还债。

一部电影是否成功固然不能用票房作为唯一尺度来衡量,但,票房却能反映大众对于电影所表达的内容和传达的情怀的接纳度和认同感。

很多网友看了预告片就炮轰冯小刚, 指责他“发国难财”,引发国人的共鸣,赚国人眼泪。 果然也应了刘震云当年那个担忧:没人要看这么一个悲惨的故事吧,而且在如今这个幸福的年代,人们早已习惯回避苦难。

张国立回忆,因为《一九四二》票房惨败,冯小刚甚至掉了眼泪。当他问冯小刚是不是因为启用了他才导致票房惨败,冯小刚的回答很令人感动, 都不是这样的原因,但反而正因为票房的落败,观众对苦难的敬而远之,他更觉得自己应当拍摄这么一部电影。

冯小刚打造 《 一九四二 》 的这份情怀,纵然无法和 历史 媲美,但它自有其独特的艺术价值。 它是一段回忆,也是一代人的苦难回忆,看过的人都说好,却不敢再看第二遍。

在影片最后旁白念起:“十五年后,这个小姑娘成了我娘,当我记事起,就没见她流过一滴泪,也不吃肉……”

“也不吃肉” 这四个字可以深刻地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灾难的沉思。

都说乱世造英雄,更多的靠的还是生灵涂炭。

冯小刚的深刻在于没有把《一九四二》拍成了天灾,而是把观众的视角引入了人祸。虽然大饥荒是天灾,可其中亦有相当大的人祸因素。

《一九四二》非当下的灾难,却时时在我们生存的环境里重演,人性总是在争夺,却不能给每个人鞭策。

中华民族是一个遭受过苦难的民族,近代以来中华大地上演过无数的悲剧,有的之于国,有的之于家。

如今那个流民贼寇,是非颠倒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在我们眼前的是新时代的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但是我们不应该遗忘灾难,应该直面灾难,正视灾难,反思灾难,才能免于灾难。

为什么河南多饥荒

因该说为什么中国多饥荒! 自古以来很多地方就干旱 蝗灾! 1942河南干旱蝗灾导致饥荒!那时有人想“死算什么!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结果20年后1962全中国饥荒!又饿死!又说“妈的20年后还是好汉!”结果过了20年1982计划生育就没生出来! 这次不20年了!3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 结果30年后 2012又他妈世界末日~!

并不是河南多饥荒或者哪里又多瘟疫! 治国好了 没有战争 哪里来的饥荒?没有战争就不用送军粮!当时河南为国军输送军粮是全国第一大省的,结果人们最后没饭吃,让士兵打仗!更可笑的是还打输了!(当时国军装备不比日本差到哪)

到头来还是看国情 现在人民吃饱穿暖是国家的责任!国家要保证人民基本的生活土地与安全!哪里又出现饥荒!可悲的是全国! 在外国人眼里不管省市,说的都是中国。

李小龙到美国的那个年代 美国人普遍认为“中国人都是带着鞭子的穷人”没鞭子就是韩国或日本人

明白了么? 你这个问题的出发点就不对, 不是河南多饥荒,现在饥荒不?国家强大了,什么都有!战争年代和奴隶制年代 这种事情很正常。

总之一句话 国家强大 有足够的钱和粮食 哪怕像美国一样问中国借钱!也不会让自己人民饿着!

最后希望我们的国家中国 越来越强大!人民越来越富有!成为超越美国的世纪大国!让别过都想到中国来,让别国都开中国车!让别国都感觉持有中国护照,中国身份证,中国户口本,引以为荣!!!!

哪里可以看到《1942》完整版

当前(2021年8月)可以在哔哩哔哩观看,地址一九四二。

《一九四二》改编自刘震云的小说《温故一九四二》,由冯小刚执导,张国立、陈道明、李雪健、张涵予等人主演的灾电影。

该片以1942年河南大旱,千百万民众离乡背井、外出逃荒的历史事件为背景,分两条线索展开叙述:一条是逃荒路上的民众,主要以老东家范殿元和佃户瞎鹿两个家庭为核心;另一条是国民党政府,他们的冷漠和腐败、他们对人民的蔑视推动和加深了这场灾难。

剧情:

一九四二年,因为一场旱灾,河南发生了饥荒。老东家叫范殿元,大灾之年,战争逼近,他赶着马车,马车上拉着粮食,粮食上坐着他一家人,也加入往陕西逃荒的人流。

三个月后,到了潼关,车没了,马没了,车上的人也没了。这时老东家特别纠结,他带着一家人出来逃荒是为了让人活下来,可是到了陕西,自己的亲人全死了。

于是他决定不逃荒了,开始逆着逃荒的人流往回走。老东家此时没想活着,就想死得离家近些。

河南人最爱吃的小吃有哪些?

烤红薯虽然不是什么小吃,但在冬天河南的很多地方都有卖,尤其是小时候还允许烧秸秆,每到冬天烤完火后就喜欢往里面扔几个红薯,等一个小时后再去吃非常香甜。那时候自己种的红薯,特意选在砂砾多的地块,在红薯窖里放放也更好吃,如此也很难再吃到那种味道了。

炸果子是中原地区比较流行的一种面食,就像炸油条一样,可以做成各种形状,虽然我不太喜欢吃,但在河南很多地方尤其是到过年的时候都要炸果子,个别地方结婚也要炸果子。炸果子不仅能使面食放置时间变长,也可以当做平时的小吃、零食。

严格的讲,胡辣汤在河南叫做早餐,与之相搭配的有水煎包、糖糕、油条(饼)等等。我是很喜欢胡辣汤和糖糕的搭配,胡辣汤作为河南名吃,有些农村家庭早上也会自制胡辣汤,或者买点胡辣汤料来做着吃。

此外,在河南还有 浆面条、糖葫芦、烩面、玉米糁、芝麻叶面条、蒸槐花、烙馍卷菜、土馍、麻花、灌汤包、羊肉汤 等都是非常受欢迎的食物。如今很多河南人也出门在外,这些食物也是思乡的一种寄托。

总之,河南总体以面食为主, 美食 丰富,小吃种类繁多,今年河南大旱,如今也在抢收小麦, 因此黄土地种出的五谷杂粮对于每位河南人来讲也是最好吃的食物。

关于河南人最爱吃什么,下面就由我来给大家分享一下,如果喜欢我的内容,不要忘了点个关注,后续还有更多 美食 推荐

一.首先是家常篇:

1.

最简单也是最好吃的凉拌丝瓜尖!

因为爸妈小时候经历过河南饥荒的那几年,非常苦,所以从很小就被教育要节俭,而且餐桌上时常有野菜之类的,虽然只是凉拌一下,但是真的很鲜,爽口!除了丝瓜尖还有萝卜kua(白萝卜凉拌),木耳菜,苕叶这些,都是凉拌清炒都好吃的。

2.

妈妈的手擀面!

虽然卖相真的不佳,但是所有吃过的朋友都说好!上学的时候妈妈五点多起床和面给我做手擀面,那种味道深入到血液里,吃起来比卖的鲜面更软,而且稠稠的,简单中带着最单纯的好吃,呼噜呼噜吃两碗也不会撑的难受。

3.

河南烧鸡!

小时候家里条件不好,住在老城区金博大那边的大杂院里,人民公园门口有一家“丹记烧鸡,好了再来”,在我心里比名气更大的道口烧鸡还要好吃。热着吃脱骨多汁,冷着吃弹牙浓香,而且肉汤冻会藏在鸡肚子的每一个角落里,真的是小时候记忆最深刻的 美食 了,吃上一次能开心好久好久!

4.

河南卤面!

也是小时候经常在家吃的,面要先蒸,再和炒的豆角黄豆芽肉丝之类的拌在一起再蒸,虽然是细面但是非常劲道,总是一大筷子扯进嘴里,咬一口洋葱一起吃,特别香。小时候挑食,妈妈还会蒸完再用油炒一次,香味更浓,怕干的话配上一碗西红柿蛋汤,赞!

5.

开封灌汤包!

小时候其实就有很多人说第一楼的骗外地人,不过去吃过几次都还不错呢,面皮薄,内馅多汁,肉入口即化。不过吃的更多的是黄家包子,更便宜吧,感觉类似于全聚德和便宜坊的关系吧,都是老店,我都爱吃!

6.

阿五家的熬炒鸡!

特别香的炒鸡肉,鸡肉弹牙,不柴不老,香味很足。配的宽粉皮也是特别搭,吸饱了汁水,很Q的那种,不会烂在汤里。上面还会配两面酥的馍,一口鸡肉一口馍,超好吃!(阿五真的在新派豫菜的推广做了很多贡献,也确实好吃,不过这几年阿五家的菜个人感觉退步了)

7.

酸辣广肚!

河南名菜,不过单独拉出来是因为真的好吃,酸酸辣辣的广肚口感像是银耳,有一点点脆但又整体特别软,像是海绵一样可以吸满汤汁,配白酒实在是越喝越有!

根据评论们各位老乡老铁的评论再补上几个吧,大清早六点多饿醒,爬起来只能在床上一边流口水一边编辑,扎心了...

8.

巴记羊肉汤

真的不得不说这家的羊肉汤老店,应该老郑州都知道。从很小就爱喝羊肉汤。他们家每天凌晨去买处理过的活羊,就当着你面挂在店门口,透着一股骄傲和睥睨同行的霸气。一个比澡盆还大的锅里咕嘟咕嘟的煮着整只羊,汤色奶白,加上香味为主的辣椒油,还有大把香菜,泡着锅盔我能吃两碗。

9.

蒸菜

河南蒸菜真的是一绝!最简单的茼蒿菜、萝卜丝、野菜之流,洗干净控干水(据妈妈说稍微晒的微微脱水更佳),只需要拌上面粉,对,面粉,用手慢慢的像和面一样去揉蔬菜,揉软之后放在蒸屉上蒸熟即可。怎么说呢,就是保留了蔬菜本身的甜(特别是胡萝卜丝),蔬菜蒸的软软的,带着一层薄薄的糯糯的面衣,配上鲜鲜的调好的蒜汁,又饱嘴又解馋,怎么吃也吃不够!

10.

浆面条

这一碗几乎承载了我的整个童年,但是现在郑州越来越少了,也好几年没有喝过了。酸酸的稠稠的,讲究的要用绿豆浆水,酸酸的creamy口感能把嘴里的所有口水都调动出来,略带沙沙口感的芝麻叶,煮到软烂入口即化的细面条,还有撒在上面的略带甜味的腌菜碎、腌黄豆和芹菜粒,说是面却更像是羹汤,酸度提鲜,咸味适口,香气回味,没吃过是真的很难想象到这么简单平凡的一碗浆面条能有如此丰富层次的味道。在我心中很能代表河南精神,很便宜又易做,但是却默默的养活了我们这一代上一代还有更早的很多代的人。

11.

开封炒凉粉

通常是绿豆芡和红薯芡制成的粉坨,都是用搪瓷盆做成的,扣着一大坨。软软QQ的切成小方块,在超大的平底锅上煎炒,加上本地的西瓜豆瓣酱,要求形整不碎才是上品。炒好之后表面油亮油亮的,带着浓郁的葱香和酱香味,最好吃的还要有下面的锅巴,味道更浓郁还带着一点脆口,看起来就像果冻一样duangduang的但又入口即化(传统做法是只有淀粉的,所以不用担心有食用胶),热呼呼的吃下去,一边被烫的在嘴里翻滚咽不下去,但是勺子却不争气的已经把下一口挖好摆在嘴边了,这就是幸福的烦恼吧。

胡辣汤,热干面,海带米线,米饭,炖菜,闷菜,蒸面条

包子油馍胡辣汤!!!

我能说花生米,皮蛋,辣条不

三皮一线、肉夹馍

烩面,凉皮。

馍菜汤

郑州有油馍头,糊辣汤,安阳有扁粉菜,鹤壁有石子馍,炒皮渣,开封灌汤包,还有著名的道口烧鸡。

早餐糊辣汤,正餐羊肉烩面。

阅读
分享